这是一首悲壮的抒情诗,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首观照现实的力作,又有深刻的美学蕴涵和文化表达。
独特的视觉、独特的艺术个性、独特的叙述样式,让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仅有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陌生感,而且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编导者对题材的独特捕捉和开掘,为影片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写的是3年困难时期,是当时我国农村政策调整的关键时刻。由于种种原因,那时我国的经济陷入低谷,广大农民的生活也处在极度困难之中,而编导者敢于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敢于选择主人公周恩来总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与农民同甘共苦的一段往事,不能不说是一种胆识。周恩来以领导人,也是同命人的身份与农民一起反思历史,一起经历历史给农民带来的困难和坎坷,又以领导人的责任和情感,理解农民的艰难、忍耐、深情和他们从心底发出的呼唤。
艺术家是历史逻辑的承担者,也是现实境况的体现者,影片以浓烈的感情抒发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在一个特殊历史状态下造成的遗憾,需要我们敢于面对,敢于承认,敢于承担。“认错”也是智慧,“承担”更是政治家的勇气。这正是该片独特的蕴涵和诉求,而这一文化表达,在影片中又显得那么真切、那么深沉。
我们还是听听周总理在伯延说过的话吧,“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你们道歉,对不起大家”,“我这个总理不称职啊!”“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大家受苦了,吃不饱饭,我们应当向大家道歉……”每一句话,我们看到的是“责任”、“承担”,每一句话,我们听到的是总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其实,就这部影片思想的审美意义来讲,是一种深刻的“哲思”,从哲思进入现实,从哲思进入艺术,应当说这是影片潜在的文化结构。从某种意义来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生存空间,“认错”和“承担”是勇者的思维,是胜利者的思维,而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正是用心里的这一束烛光,拨开了农民心里的困惑的迷雾,这是勇者的大动作,可以看出,他饱含的泪水和情感的煎熬,构成了影片独特的故事和意蕴。
艺术永远是生活对作者的震颤,也永远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层开掘,该片正是以对现实生活独特的选择和开掘,让观众在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有一种“陌生感”,也许,这就是创新吧。
艺术作品要有创作意境,正是许多有意境的细节,构成了该片独特的艺术个性。影片没有完整的、连贯性的事件,也没有起伏跌宕的矛盾冲突,但是影片中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细节,却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审美取向,蕴含在这些细节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浓烈的、深沉的情感呈现,导演以娴熟的、非一般的、独特的银幕语汇,又把这种“情”表现到极致,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动。因此,深沉、厚重的人物心路历程和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形成了这部影片独特的艺术个性。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独特的叙述样式,则是该影片审美层面的又一个亮点。
从生活中提取题材之后,编导者采取什么样的叙述样式把他呈现在银幕上,则是十分重要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叙述样式,其一,是以摄影者的角度,通过跟随周总理四个昼夜的调查研究,选取了近70余幅照片的内容,记录了那个历史时代,并由此连缀起相应的故事;其二,按照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以时间为序,记录周总理的活动。诸如,第一天,吃食堂,开座谈会,看望连弟奶奶,访夜校;第二天,栽地瓜,访邮局,进单吃户,暴雨夜战;第三天,看演出,欢送座谈会,深夜向毛主席电话汇报;第四天,访问张二廷,向社员们传达毛主席讲话,与邓大姐谈心……一直到第五天离开伯延。
编导者之所以采取这样写实的叙述样式,其一,十分符合事件的原始过程,真实,接地气,不做任何加工修饰,让人信服;其二,“连珠式”的叙述样式,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不受限制,适合调查研究的特点,适合影片题材的特点。
内容决定形式,《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写实的叙述样式,不仅让作品有可看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影片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