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艺术地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伯延工作的四天四夜,讴歌了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发自肺腑的爱戴之情,颂扬了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
散文叙事:平实而有张力
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创作必然要受到历史真实的限制,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对人物、事件、历史背景等要素的要求更加严格,给创作者留下的空间并不多。周恩来在伯延公社四天四夜的调查研究活动就是该片的核心事件。影片没有大事件,没有曲折的故事,陈力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按时间进程,采用线性的、散文化的叙事策略结构故事,展现方寸之间的乾坤。周恩来一到伯延公社,就发现树上的叶子都没有了,村民饮水困难,要到十几里外的水库拉水、担水。他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召开小队长和会计会议了解情况。但是村支书郭凤林等只讲好话回避矛盾。晚上,他到农民夜校看望上课的老师和孩子。次日,他同乡亲们一起到地里劳动。晚上,突然下大雨,他又同乡亲们一起到地里排水保秧苗。第三天,他登门入户继续了解情况,但仍然听不到真话。他感到群众的心扉仍然没有打开,调研工作没有触及到实质问题。他说,“只要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我都不会离开的。”终于,在座谈会上,耿直的农民二廷讲了真话,说出了农村吃大食堂的弊端和村干部多吃多占的问题。周恩来沉思国家政策偏差带来的严重后果。晚上,他及时向毛泽东电话汇报了情况,对公共食堂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第四天,周恩来通过大喇叭广播宣布了毛主席的指示,办不办公共食堂由村民自己决定。对村支书郭凤林和存在问题的村干部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晚上,他伏案撰写调查报告。
陈力说:“没有大事件,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一件一件小事情让你特别温暖,特别感动。”像涓涓细流式的叙事把领袖融入到了百姓之中。四天四夜,周恩来把心带到了伯延,与农民手拉手、心贴心,扎扎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大话空话,没有形式主义,没有领导架子。导演用平实的叙事手法,用质朴的镜头语言把观众带进特定的历史情境,完成了从进村调查——遇到阻力——深入调查——触摸真相——调整政策——解决问题的叙事使命。
在散文化的叙事过程中,陈力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旁观者或历史见证者的角色,即跟随周恩来一起到伯延的摄影师。用摄影师的视角、旁白提示背景。贯穿全片的照相机快门声和一幅幅现场定格的黑白照片,以及交待故事背景的旁白,打破了单调沉闷的叙事,既恰到好处地调节了叙事的节奏,又给看似平淡的故事平添了历史感和记录意味。
影片的叙事策略契合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契合了周恩来的性格特征,契合了故事的主题,平静之中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张力。
雕琢细节:生动感人
周恩来在伯延工作四天四夜,调查的核心是农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困难、他们的期盼。在大饥荒背景下,吃饭和吃饭的方式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一系列戏剧冲突和细节围绕这一主题展现。第一天中午,为了表达对人民总理的欢迎和爱戴之情,村支书郭凤林特意安排了“丰盛”的午饭。当周恩来看到桌子上有红烧肉、炒鸡蛋时,迈进门的一只脚又退了回来,说:“你们吃得比毛主席还好呀。”他把饭菜分给群众,坚持同大家一起吃公共食堂的稀粥。后来,连弟奶奶用自己的寿材换来白面,为总理做了一碗拽面。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寿材是最重要的财产,这碗面饱含着怎样的一份情意呢?周恩来看着冒着热气的面深深地感动,说:“这碗面必须吃。不吃,老人家今后不会快乐。”两顿饭一吃一不吃,产生强烈戏剧效果。不吃,是拒绝搞特殊化;吃,是给老人家尊严。他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用他的钱买回寿材,待离开村庄后还给连弟奶奶。用平等的视角看待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表现出周恩来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
对于不肯说实话的村干部,周恩来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村支书郭凤林是一位朴素的基层干部,对党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一直不让群众说真话,还把平时爱讲“怪话”的“落后分子”关了起来。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所有的苦自己受,所有的困难自己担当。但是他忘了党是人民的党,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疾苦就是党的疾苦,群众的困难就是国家的困难。党的领导人、国家的总理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人民群众当中,不正是心里装着群众、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最好体现吗?
实践证明,全国兴办公共食堂的决策脱离了百姓生活的实际,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困难。周恩来在伯延公社宣布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调整公共食堂的决定,那洪亮的声音无疑是平地起惊雷,震动了小小伯延村,震动了中国大地。伯延的乡亲们奔走相告,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沉寂的乡村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一笔在严肃的主题下荡漾着浪漫主义气息,是中国共产党勇敢面对失误、果断纠正错误的生动写照。
现实价值:榜样的力量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四夜,影片却把一个胸怀百姓、忧国忧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周恩来的艺术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形象的精神价值在于,清晰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为当下提供了精神感召的榜样。影片表达了极具时代意义的主题,那就是党要时时刻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党的领导干部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求真务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前形势下,周恩来的形象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