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舞乐与美术的结缘可以一直追溯到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那些剪影形式表现的多人联臂翩翩起舞的画面,和各地古代岩画上的舞蹈场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反弹琵琶的舞姿已永远定格在舞蹈史和美术史上,令千载之后的观者怦然心动,也激发着后世大型舞乐和绘画的创造。
在汉、唐陶俑等雕塑作品中,也有不少生动、传神的舞蹈美术作品。
及至文人画主宰画坛的元、明、清时期,舞蹈题材长期被冷落,走向沉寂,鲜有佳作遗存。
直到20世纪中期,舞蹈美术题材再次出现兴盛景象。
速写画家叶浅予、黄冑和陈玉先等人都非美术院校科班出身,他们皆以创作的高产、多能著称。而造就他们的艺术成就的因素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丰富的生活体验、对待艺术创作过人的勤奋,和对创作倾注的激情。
“风雨水火,雷霆霹雳”的自然景象,人世间的“歌舞战斗”的激烈动势,感染了书法家张旭,使他的作品达到“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的境界。这“歌舞战斗”恰是陈玉先作品表现的重点对象,也是他所熟悉的生活。
对于舞蹈、戏曲艺术,陈玉先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在中央芭蕾舞团、中国京剧院几个月的工作经历,使他步入了舞蹈、京剧艺术的殿堂。他画了《红色娘子军舞蹈图谱》《红灯记人物造型》,对舞台调试、舞蹈语汇表演程式、动作要领等有了深入了解,这为他创作舞蹈、戏剧作品打下了扎实根基。而广州战士杂剧团对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继承与创新,使陈玉先从中受到启发,他笔下的芭蕾舞姿从此不再是人们既往的视觉经验,而能够自由地翔舞于肩上、手掌上、头顶上,那“东方天鹅”的轻盈美艳,令陈玉先的舞蹈美术创作达到了灵动、神逸的审美境界。
陈玉先笔下最凄美的舞蹈形象是连环画《最美的天鹅》。在四川大地震中身负重伤的小学生李月,受伤前一心想学跳芭蕾舞,人称“芭蕾女孩”。陈玉先带着强烈的感情选择这一题材,他把写实的手法和理想化的成分交融在一起,把人物画得很美,很有光彩,给人以鼓舞。
由于有很强的写实功力和笔墨训练,笔头在宣纸上不怵,所以他由速写转化为创作能够得心应手。
靳尚谊评价陈玉先“落笔大胆,挥洒自如,在流畅而有韵味的线条中有意注入书写笔法意识,又很自然地将这些统一在自己的艺术风格中,于是成就了他今天的人物画。他的这些追求在他的水墨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水墨舞蹈人物“不仅舞姿体态优美,而且人物飘逸传神,无不灵动着生命之美和韵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