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多年传承和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动态地发展永葆古老剧种的艺术青春。京剧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属性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八集纪录片《京剧》,以翔实的史料、制作精致的画面、具有婉约文采的话语,真实而简约地再现京剧发展200年的艰辛历程,和为之奋斗终生的历代艺术家们的创业史,利用电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既向国内观众又面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即在不同民族文化碰撞和交融中,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观摩兴奋之余对《京剧》的艺术语汇感受有三。
在国际上纪实文化勃兴的背景下,纪录片注重“物质世界再现”的严格纪实风格。纪实主义美学对纪录片而言,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以及再现的真实性为特征。纪录片《京剧》面对的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创造和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的人们。因而《京剧》既要坚持纪实主义美学原则,在再现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寻求历史与当代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既有历史性又具时代性。我以为这正是《京剧》在艺术构思上的独特性。在展现京剧200年历程时,从四大徽班进京,花部雅部之争,京剧走进宫廷到清王朝崩溃、末代皇帝迁出紫禁城宫廷“堂会”止步,以及日寇入侵直到人民解放战争,蒋家王朝灭亡和新中国建立,京剧百年史始终在历史烽烟弥漫掩映下,这是京剧艺术发展传承不可回避的恢弘历史背景,也诠释了推动京剧艺术发展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路历程。《京剧》对经历历史巨变的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行视觉记录,给人们以超越时空的感动和沉思。这正是纪录片《京剧》构思的独特视角。
开启智慧之窗,在博大精深的京剧文化传承中,选择清新简洁而最能凸显剧作主题的艺术语汇。选取八个经典剧目凝聚成八集不同主题:“溯源”、“呐喊”、“传承”、“绽放”、“抗争”、“坤伶”、“江湖”和“新生”,从不同侧面、不同时代背景诠释京剧发展历程的艰辛与历代艺人们为京剧传承与嬗变的奉献。而对京剧艺术的美学原则,及其作为塑造舞台形象艺术语汇的表演程式的演示,以及京剧传承的历史产物科班、中华戏曲学校及富连成等班底,包括主管经营的经励科介绍,后台装扮、乐队组合等幕后轶事,都融合在各集之中不单独表述。这种叙事结构和艺术语汇简洁凝练,很好地体现了京剧文化与时代同步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京剧》始终把艺术家摆在作品的主导地位,并对这些为民族奉献温暖、欢娱和力量,见证和亲历了国家从黑暗贫困走向光明富强艰难转型的人们,给予巨大的人文关怀。全剧贯穿着一个“打”字,一个“跑”字,一个“拜”字,涵盖了京剧艺人从进科班订契约“打死勿论”,到入戏班为糊口而四处奔波跑码头,以及到大城市为求卖艺、求生存而拜地头蛇的生存状态和艰难处境。这里既有推翻满清率伶人戏子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潘月樵和夏月珊的身影,又有让观众为二路武生赵二登表演高台吊毛特技而猝死舞台的悲情,以及梅兰芳、程砚秋在日寇铁蹄下闭门拒演的爱国之情,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力量,描写特定情境中京剧艺人的特定神情和意志,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用命运的悲欢离合与奋斗史,勾勒出一部京剧发展与时代变迁史。
观看《京剧》,在视觉和听觉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也感到有些许遗憾之处。除一些轶闻或史料的谬误而导致片中差错与硬伤之外,我还有两点意见。其一是对百年京剧史的铺陈,缺少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京剧工作者为坚持抗战创编新剧的史实。延安大众艺术研究社创作演出的《逼上梁山》是被毛泽东称为“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的佳作,仅在《京剧》荧屏上闪现一下剧本封面显然是不够的。延安平剧研究院的成立及其艺术实践活动,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对旧剧改革以及京剧如何表现现实生活进行的艺术探索,毛泽东为之题词“推陈出新”,而剧院创作的《三打祝家庄》,以其深刻思想内涵和完美艺术形式,成为京剧舞台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纪录片中对该院介绍的缺位,令人遗憾。其二就是在京剧发展进程中,几代艺术家都为京剧表现当代生活的现代戏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梅兰芳及其他艺人对文明戏探索起,直至当代京剧现代戏创作成为京剧艺术宝库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对此疏而不表,是不该忽视的,因为贯彻戏曲推陈出新和“三并举”方针,京剧现代戏的发展成绩斐然。希望《京剧》能不断修改,日臻完善,以更翔实准确的史料和艺术定位,向国内外广大观众传播优秀京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