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抑或“文艺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7日08:15 陈 均

  自6月3日起,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八集纪录片《京剧》,由于此前这部纪录片所造的声势颇高,被称作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央视制作的又一部重头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推荐,提前数月便放出片花进行“营销”……因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所引发的热潮,亦使得公众对这部纪录片赋予较高的期望值。

  但与《舌尖上的中国》所获赞誉相反的是,《京剧》一片甚至还在播出过程中,便即时面临诸多指责,从微博上的“吐槽”,到媒体上跟进的批评与分析。换言之,《京剧》以另一种方式迎来了播出后的第一轮浪潮,也即来自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爱好者的“责难”。

  诸多批评的指向,大致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撰稿者对京剧历史的叙述;二是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

  撰稿者对于京剧历史的“隔膜”是此次播出后被频繁“吐槽”的主要内容。譬如细节,几乎每一集都有不少“硬伤”。在第三集《借东风·传承》里,当述及富连成的历史时,以梅兰芳与东家牛子厚见面为梅兰芳走红的起点,这一叙述远离通常京剧史的常识,似乎并不了解“梅党”的作用。而且,如对晚清民初的梨园了解稍稍深入,可能会注意到以往所讳言的梅兰芳与堂子、歌郎之关联,而知梅兰芳之成名更带有这一印迹。因此,在纪录片《京剧》对京剧历史的叙述中,此类的谬误只能证明撰稿人所写解说词不过是利用某些资料和似是而非的观念而临时“攒”出来的速成品。一则报道里,导演关于撰稿者的评价也证实了这一点,“虽不懂京剧,但文辞华丽而大气,且擅用长句,这虽和传统纪录片的一贯文风不符,却暗合了京剧的文艺气质。”

  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也是近些年来在纪录片创作中富有争议的问题,与以往纪录片推崇的“写实性”相比,纪录片电影化、文艺化的趋向正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如同电影中的“大片”,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目标之下,成为了很多纪录片导演追逐的目标。如《大明宫》《颐和园》等纪录片对于历史场景的“再现”,包括《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些有意的摆拍与设置,都成为纪录片导演以及制作者的“法宝”。至《京剧》更是如此,整整八集,虽然是讲述京剧之故事,但基本上并不使用京剧舞台演出场景,即使展示身着戏装的演员,也多是挑选一些外景摆拍,如外滩、故宫、高山等等。片中的影像,制作者也主要使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解说词戏剧化、影像化,且不时穿插《霸王别姬》等电影的相关片段,因此被戏称为“文艺片”。

  此处可用上海东方电视台《绝版赏析》栏目近期制作的纪录片《昆剧传字辈》来作比较。《昆剧传字辈》的制作方式基本上是“写实性”的,主要通过被访者的讲述、历史资料(照片、音像)来构成纪录片的主体,而撰稿人则以穿针引线的“串场”来推动叙述的发展。此片播出上、中两部后,得到较多的赞扬。而纪录片《京剧》则是另一种路数,全片基本上由撰稿者的叙述及据撰稿者的叙述而制作的“情景再现”影像构成,纪录片中经常使用的访谈、历史资料则被删减到可有可无之地步。譬如访问,虽然出镜的被访者甚多,但多半如走马灯一般,往往仅有三二句的表达机会,即便如此,受访者的观点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被割裂、选择充当了解说词的注脚。因此,《京剧》的制作,实际上是运用撰稿者的叙述而以“情景再现”的影像重构出的一部京剧文化“大片”。但是,撰稿者的知识缺陷、历史情境的虚构也使得这部“大片”或许陷入尴尬的境地。

  导演蒋樾曾制作过业内广受称赞的京剧纪录片《粉墨春秋》,《粉墨春秋》即是传统的“写实性”作品。此次对《京剧》的批评中,批评者也多以《粉墨春秋》来对照。而与《京剧》由央视一套隆重推出相比,《粉墨春秋》制作后,仅在凤凰卫视选播十集。所以,纪录片《京剧》的制作、播出与争议,所显示的不仅仅是纪录片的不同追求与风格(“历史与真实”),而可能更关乎纪录片制作领域里艺术与市场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