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7日08:15 任晶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彰显着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确保“非遗”传承内在动力的持久恒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民协在北京举办了“呵护传承人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理论研讨会,几十位民间文化传承人与学者共聚一堂,“倾听传承人心声,关注传承人命运”。

  年轻人进了城,文化留在了农村,文化传给谁

  “一个大学生毕业回乡、守望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光荣的事业,即使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被列入2012年六大学术大事件,但我依然是家乡最没有出息的大学生。” 会上,“80后”传承人杨正江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苗人世界里传唱了千年的口传史诗《亚鲁王》是经过他与团队的整理才最终得以出版的,据他介绍,这个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1778名歌师的田野调查登记,建立健全档案。2012年又建立了14个英雄史诗传习所,今年5月,他贡献出山里自己家的一所老房子,设立了一个传习所联系工作站,还成立了苗人培训班,帮助贵阳市成功培训了一批苗文人才。但是,他清楚地看到,尽管亚鲁王团队和这1000多传承人在一起,表面看起来是传承工作已经开展,实际上除了让这1000多名歌师获得历史的尊重和自信之外,他们面对的依旧还是一群老年人,“青年知识分子和孩子们始终距离我们很远。年轻人进了城,文化留在了农村,文化传给谁?留守的老人、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成了传承的主体,但却难以为继”。

  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首先要落实到对传承人的保护上

  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刘则亭、赵兴寿也表示,一些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定会造成民间文化传承的断裂。

  对此,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认为,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和他们所倾情的伟大事业,是非遗后时代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传承人的每一个姿态、每一种腔调、每一个表现手法都传续着民间文化的血脉,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述说着从古至今的动人故事。只有保护好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能使民间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因此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首先要落实到对传承人的保护上”。

  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虽然我们民间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难点和困惑,但传承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十分重要。传承人的光荣称号就代表了传承的责任和义务。

  冯骥才进一步谈到,传承人分几种,一种是个人传承,比如泥人张,是个人家族的传承;一种是团体传承,比如戏剧、民间美术等;另外还有一个传承,就是全民的传承。“我在牛津大学演讲的时候,一个中国学生问我,应该怎么把中华文化带到世界,走向世界。我跟他说,你来到英国,中国文化就带来了,为什么呢?比如,春节的时候你会回家看望父母,或者打电话问候父母,因为你有春节的情怀,这是融进你血液的一种儿时的记忆,是你的DNA。关键的是,外国人会从你的身上观察中国的文化,但就看你对你的文化有没有自觉,如果有,你就会传播中国文化,如果没有自觉就不会传播中国文化,所以这个传承是一个集体的传承,是一个共同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人的传承,也不仅仅是专家应该做的事,而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感和责任,把这些确实非常美好的东西传给我们的后人,让我们后人认知,让我们历史财富能够成为我们未来的财富”。(任晶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