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这个题目与我的写作题材有关。从《动迁》中的被拆迁户、《债主》中的被欠薪民工、《触红》中的失地农民、《倾斜》中的无房居民,再到这部《官司》中官司缠身的小个体户,几部长篇小说中那些人物与故事的叙述,都离不开“真实、准确、客观”这六个字。一方面,这些题材都涉及了当下敏感的拆迁、欠薪、土地、住房、诉讼等焦点、痛点、难点的民生问题,如果做不到真实、准确、客观,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负责任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做不到真实、准确、客观,就得不到所描写对象——底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认同,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那就失去了自己写作的初衷。
我深切感到,今日中国之强大来源于广大民众的辛勤劳动、奉献和牺牲,尽管他们地位卑微,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但他们是中华民族肌体最活跃、最有生机的鲜活细胞,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砥柱与脊梁。没有成千上万城市职业工人下岗、失业、艰难再就业,就不会有现今中国强大的工业现代化;没有数以千万的失地农民与那些瘦身的城郊村屯,就不会有现今恢弘发达的城市化……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使广大普通工人农民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但比起他们的付出与贡献,他们获得的回报还不够多,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还不容乐观。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我越是贴近他们、了解他们,越会发现他们的可敬可爱,就越发有为他们鼓与呼、歌与泣的强烈欲望。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计与遭遇、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与无奈,时常可以折射出一些机关与部门在执行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上的偏颇,反映出官场某个局部和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自己在行政岗位工作了几十年,大小算是一个官员,也有官场自恋情结。政声清明,自感荣光,所以对局部官场脸腮上的一块黑点,忍不住要伸手去抹掉,为的是愿意老百姓说官场好,不愿大家说不好。这是自己不懈写作的另一个初衷。但把手往人家脸上伸是一件风险事,因此,真实、准确、客观便派上了用场。
真实,是作品力量的源泉。一方面,作家应当富于想象,但想象必须忠于现实,不能搞想当然的主观臆测。进入我笔下的人物现实中都有真人真事的原型(几十年工作岗位给了我这种便利)。另一方面,真实不等于新闻般的实录,要下力气反映事物的本质,挖掘其背后的缘由、生存环境及人物性格对事物走向的影响。如果说新闻是人物与事件的实况再现,小说则应当诠释人物为什么酿造了事件。
准确,要求人物的每一个行为都要符合常识与规律。一个“重审”与“再审”的案件、一项“调研”与“调查”的行为,虽然都是一字之别,其含义却差之千里。要怀着忐忑的心情,如同绘图与排雷一般,战战兢兢地落笔,写准确每一个程序与数据,写准确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这对业外的写作者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没有人可以帮忙替代,只有自己点灯熬油去恶补。
客观,才能让人信服。客观的视角应当是全面而宏观的,通过摆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一些民生问题。在改革深入的转型期,一些社会阵痛我们难以避免,当然也不排除有经验不足和一些干部作风上的问题。要有文人风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为了取悦受众和市场卖点而随波逐流。
做到真实、准确、客观要保持健康的创作心态,这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良知。作家要放平心态,甘于寂寞,静下心来,沉入底层,坐住冷板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文学梦而清贫自守,奉献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