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的成长放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10日07:10 曾维惠

  为孩子们写故事,原本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时常是泡一壶铁观音,播放一支舒缓的曲子,便开始走进文字的世界,或是读书,或是写字,静静地享受生命中最为灿烂的时光。

  在鲁院学习的时候,与图书编辑江华聊天,聊读书,聊写作,聊到我笔下的孩子们时,我说:“很多时候,我写得好累。”江华感到很奇怪,她问:“瀑布(我的网名叫紫藤萝瀑布,大家都喜欢叫我瀑布),你不是写得很快乐吗?怎么会很累?是不是每天写得太多了?可要注意休息……”我回答说:“我心累。”

  前几天,在和江华聊我的小说《豆娘轻轻飞》的时候,我说:“我写到夏荷妈妈精神失常,满村疯跑,写到夏荷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还那么耐心地呵护妈妈那颗脆弱的心,写到夏荷省吃俭用给监狱里的爸爸送松花蛋去……我泪流满面……”当我把这些字输入QQ对话框的时候,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出来。

  “瀑布,我品读了你这些小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心累了,你除了写孩子们的快乐,还写孩子们的苦痛……”江华说。

  江华所在的那家图书公司正在做我的一套心灵成长系列小说集,那数十篇成长小说,她都细读过,所以,她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累。这一套4本心灵成长系列小说——《三叶梅也许知道》《我可以叛逆吗,只一次》《老屋的天井》《那些回忆,和紫云英有关》将在今年暑假出版,和读者们见面。这些小说或写校园,或写家庭,或写都市,或写山区,讲述青少年最想讲和最想听的故事,抒发青春年少的纯真与美好,反映当代青少年的喜怒哀乐,既有时尚的都市色彩,也有浓郁的自然乡土气息,既适合青少年阅读,也适合关注孩子成长的老师和家长翻阅。江华说:“我坚信,这些故事,一定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间,成为老师和家长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

  《儿童文学》杂志在2013年第2期的第十届擂台赛栏目中,刊出了我的小说《拆东墙》。出刊前,编辑孙玉虎让我写几句创作感言,我如实写道:“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道出了‘其实我也想做差生’和‘做一名坏学生,真的很好’的心声,我们到底给了优等生们什么不可承受之痛?我用被刺痛了的心,写下了这篇《拆东墙》。”小说《拆东墙》中的姚天一是众多优等生的代表:“在老班的眼中,姚天一绝对是百分之百的优秀学生:成绩好,每次考试都稳居班上第一名;表现好,从来没有违反过校纪班规;有特长,书法特别棒,拿过省级书法大赛冠军……总而言之,姚天一是老班的骄傲。每当老班的同事谈到姚天一的时候,她总是眉飞色舞,唾沫飞溅,仿佛姚天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学生,是她最珍贵的宝贝……”

  因为太优秀,姚天一一点也不敢松懈;因为太优秀,姚天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为太优秀,姚天一内心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只能积聚在一起……终于,姚天一心中的压力如火山一般喷发出来,他做出了一系列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这些举动可以用姚天一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出的三个字来体现——拆东墙。最后,闹得天翻地覆的姚天一如愿以偿——转学。在新的学校里,谁也不知道姚天一曾经是多么的优秀,他终于可以不做优等生了。不过,在阶段性测试即将来临之际,姚天一又犯愁了,他到底应该让各科考出多少分才合适?姚天一说:“我在想,我拆了东墙,如何去补西墙?”

  差生心里有痛,优等生心里也有痛,很多时候,我们极为自私、极为残酷地把优等生心里的痛化作他们头上的光环,还时常夸大它的美丽,而这光环闪耀着的光芒,有几分快乐,有几分忧郁,又有多少人知道?

  我在鲁院学习时的导师、评论家雷达在读了《拆东墙》后,评论说:“我喜欢曾维惠的《拆东墙》,故事中的优生姚天一想反抗自己的人生被设置,要逃离现实,文字里有辛酸的味道,有苍凉与无奈……她应该多写像《拆东墙》这样的文字,把孩子成长中严酷的一面写出来,写出他们精神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写出成长的曲折。”我非常感谢这份鼓励,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用文字去慰藉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走出迷惘。

  还记得几年前的一天,《童话世界》的张越高兴地告诉我:“瀑布,你的小说《青花瓷碎了》又被读者捧为该期最佳小说,你写得真好!祝贺你!”我听了以后,说:“其实,不是我的小说写得好,最主要的是我写到孩子们的心坎上去了。”

  小说《青花瓷碎了》中,女孩欣儿的爸爸妈妈闹离婚,妈妈摔碎了家里那套珍贵的结婚纪念品——青花瓷餐具,欣儿为了让爸爸妈妈和好,她一件件地修复这些餐具,妈妈却不顾欣儿的感受,愤怒地把欣儿修复好的餐具及一些碎片,全部扔进了垃圾桶,然后非常坚决地和欣儿的爸爸离了婚。由此,欣儿和妈妈产生了隔阂,她为了报复妈妈,故意和新妈妈很亲热,还拒绝妈妈去学校看她,拒绝妈妈送去的任何东西。最后,欣儿妈妈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神智不清……这个故事对孩子来说,或许是残酷了些,但是,有多少家庭有着类似的故事?有多少孩子在承受着欣儿这样的痛苦?又有多少孩子愿意把这样的苦与痛说出来?有的孩子通过我的这篇小说,读到了自己藏在心灵深处的苦与痛,于是产生了共鸣。

  其实,每个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心中都有痛,只是有些痛我们能从孩子的脸上看到,有些痛则被孩子们掩藏得严严实实,我们若是没有一颗爱孩子、理解孩子的心,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孩子内心的疼痛。

  曾有编辑朋友问过我:“瀑布,你的脑子里怎么装着这么多的故事?你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都有原型吗?”我说:“我的故事都来自我的生活。我笔下的人物大多有原型。”

  我是一名老师,我所在的学校,算是在城乡结合部吧,前来就读的孩子,有农村的也有城市的,所以,我小说中的人物,有农村孩子也有城市孩子。我非常愿意和这些孩子做朋友,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幸福、一起悲伤,我非常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所以,孩子们也就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我的小说里,给别的孩子带去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写关注现实、关注孩子内心的小说,我的心虽然很累,但是,我愿意为孩子们放歌,唱孩子们心中的歌,不管是笑着唱,还是哭着唱,我想,这些歌都是最感人的,因为它们都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为孩子们写文字,我累并快乐着。雷达老师曾鼓励我说:“你给我的5个短篇,总体看来,文笔清新飘逸。《老人·半夏·狗》这篇有民间故事中的那种真、善、美,抒情味浓郁,叙述流畅。你的文字,我总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接近于诗化的、民间传统故事类型的叙述方式;二是作品有现实感,关注底层,题材沉重……你一定要坚持写关注孩子成长的小说。”

  有了这样的鼓励与鞭策,我想,我一定会继续和孩子们做知心朋友,一定会继续写能走进孩子内心的故事,一定坚持为孩子们的成长放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