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戏曲舞美之变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7日07:27 刘闽生

  中国戏曲从宋元杂剧至明清传奇,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完整艺术体系。而戏曲舞美是构成戏曲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充分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自20世纪初受西方话剧及西式剧场的影响,以及在一时兴起的戏曲改良浪潮引领下,故而出现了反传统的空前变革。写实布景的介入,打破了古典戏曲“从表演中产生景”的传统原则。由此戏曲舞台传统自由的意象空间开始转向了新颖凝固的具象空间。现代戏曲对于传统的这种颠覆性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令人深思。

  对传统戏曲的改革始于上世纪初,戏曲界曾一度兴起戏曲改良运动,舞美成了改革的先锋,戏曲舞美的重心由此转向了景物造型。对于戏曲如何用景的争议也由此而起,且持续至今仍悬而未决,这种争议为何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值得反思。

  大家只要审视戏曲舞美的变革历程就不难发现,从上世纪初变革一开始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其改革的立足点不是建立在继承戏曲美学原则与弘扬戏曲本体特征之基础上,却相反地以西方戏剧为主对中国戏曲进行改造,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注定了戏曲变革的艰难与曲折。并且,由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故一直在崇尚西方的歧途中难以自拔。从民国时期的画幕布景到直接搬用生活物象的演出,直至利用一切手段创造瞬息多变、以假乱真的机关布景,戏曲景物造型完全从传统的意象表景转为相对独立的布景体现。布景的独立膨胀,最终导致 “七分布景三分戏”的畸形结果,且将戏曲流动的自由空间变成禁止的凝固空间,遂使具象布景与虚拟化、歌舞化、程式化的表演产生无法回避的矛盾,造成舞台表现语汇极不谐调的局面。虽然当时的媒体及业界有识之士曾对机关布景卖弄技巧、喧宾夺主等现象做出尖锐的批评,但人们还根本没意识到套用写实布景将会削弱戏曲的本质特征,甚至导致戏曲艺术变异的严重性。

  当年西方写实布景传入中国应是好事,本可以在新兴的民族话剧及后来的歌剧舞台上得以发展,戏曲也可以从中吸收适宜的艺术养分。不幸的是,写实布景却泛滥于戏曲舞台,完全是作茧自缚。更没想到的是,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想要破茧自由飞翔却更加困难。为符合新的需要,戏剧界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理论体系,肯定剧情环境的重要性,景物造型采用具象已成为主流。长期以来,用布景交代环境一直被作为舞台演出的基本条件,而剧本创作也必须以分幕分场形式关照景的体现与迁换,表演则更多地作削足适履的让步,甚至以卸下写景身段与放弃不少虚拟动作来尽量减少与具象布景产生的冲突。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消除布景与表演的矛盾,无法形成流畅的时空转换。哪怕在倾注巨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样板戏”中也依然如此,人动景不变使写实布景与虚拟表演形成决然的对立。所有削足适履的迁就,只能导致戏曲本体特征的不断削解。

  随着新时期国门打开,人们在西方戏剧各种流派的影响下开阔了视野,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创作理念,创造了一批极富时代感的作品,使戏曲舞美迈进了多元化创作格局。但由于在创作观念上受西方戏剧影响甚深,西方戏剧思维已渗入骨髓形成定式,布景描绘环境仍然被作为舞台演出的最基本条件,景物造型总摆脱不了对具象的依赖,哪怕景物造型总体框架是中性化的,其间也必然要置具象物来交待剧情的特定环境。如此一来,起着明确剧情地点的具象物足以把中性因素消融掉,从而呈现出环境空间的确定性。众所周知,西方戏剧的特点是“从景中产生表演”的,而中国戏曲则是从“表演中产生景”的,截然不同的创作原则只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演剧形态与风格,故布景一直无法融化于戏曲表演中,这就是症结所在,也是中西方戏剧本质的区别。即便在舞台设备大更新和科技手段大提升的当下,人们也只能局限在西方式分幕分场格局中做相应的努力,去创造已被异化了的戏曲舞台相对的和谐效果。却无法创造出像传统戏曲《千里送京娘》《徐策跑城》《林冲夜奔》《十八相送》《长亭送别》《李逵下山》等等剧目中出现连续流动表演的舞台自由时空,而这种流动表演方式往往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是最为出彩的,它能把戏曲的精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许多设计者对此缺乏认识,在长期形成的西方戏剧思维定式中,极易在话剧化布景上不断膨胀,戏曲舞美的现代化追求与刻意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视觉冲击中使大制作风行于戏曲舞台,表演被淹没在夺人眼球的豪华布景中,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与昔日机关布景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充分暴露出设计者对戏曲本质规律的根本不了解,那些挥霍巨资的奢华布景,不但限制妨碍了演员表演,且换来的只是与话剧布景的趋同化和“话剧加唱”的怪异演出形态,使戏曲鲜明的个性特征明显退化。也许,这正是人们对戏曲用景的争议持续至今仍悬而未决的原因。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到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征,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戏曲舞美是构成戏曲鲜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去独特的个性特征,自然就丧失生存的条件。尤其于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时期,在中外各种戏剧互相影响、相互借鉴中,更要保持与弘扬这种个性特征。今后戏曲景物造型的发展,应在“返本”中寻求突破。返本并不意味着要回到对传统的照搬,而是要回归到戏曲演剧观念与蕴涵的美学原则上。大家对于传统表景方式的简洁运用切不可轻视,更不能以过去经济贫困、物质条件落后、欣赏趣味单纯而草率地予以否定,而是要从中寻找内在的精神实质,挖掘潜在的艺术规律。在当下戏曲面临异化之际,强调回归戏曲本体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中国戏曲具有迥然区别于世上其他国家戏剧的独特风貌,那么我们就更要弘扬其鲜明的个性。戏曲舞美必须在反思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戏以人重,舞美要关注与表演的紧密结合,而不是一厢情愿地片面夸大舞美的作用。切不可本末倒置,而是要返本开新。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唤回自由流畅的传统演出结构和以歌舞演故事的演剧形式,重塑戏曲艺术的完整性,让独树一帜的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重新焕发出个性的光芒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