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看故事 微观看文学——从《杀梦》解读网络类型小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7日07:24 马 季

  从《杀梦》的意旨我们可以看到,无意归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悬念惊悚小说的多重理念,既包含鬼怪传说、灵异空间、自然异象等中国化想象,也糅合了心理探寻、梦幻重叠、逻辑推理等西方手法。如果说这还不能算是无意归作品长处的话,那么,在网络悬疑小说作者当中,他的语言能力和细节处理则当为佼佼者。首先是语言的灵动性和创新性,比如在描写惊恐的主人公如何应对别人的讲话,他写到“我飞快地眨了一下眼睛,仿佛那是鼠标在对大脑进行思维刷新”,简短的20多个字,包含了很多信息在里面。在叙事过程中,《杀梦》的悬疑性、故事内在的复杂性,通过精致的细节描写得以呈现。比如凶宅里有两户人家儿女失踪,孩子的母亲精神出现问题,搬走后又回来找自己的孩子。那两段描述十分逼真,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活灵活现。

  《杀梦》的故事总体来讲是综合性的,这个综合性是指作者可能在故事写作过程当中有多种诉求,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比较大的阅读空间。这可以看做是无意归在主观上不满足于吸引读者或者在商业化上取得成绩,而是试图努力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杀梦》的另一个特点是故事的架空,即文本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故事完全是作者凭借想象力创造的一个独特的、非现实感的、灵异的空间。那个空间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又让人感觉到,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时不时会闪现出来。虽然我们现实当中没有整体性的和这个故事相同的地方,但是却有一星半点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作者充分运用虚拟空间的假定性,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猜疑的部分,也有相互安慰、需求的部分,人精神上的软弱与意志上的坚强相互依存。

  如果把《杀梦》放在当代文学的大环境中去解读,作为类型文学它并没有偏离文学的本质。尽管采用了虚拟手法,它关注的仍然是人的精神境遇和对生存真相的探求。换句话说,只要是文学,不管是不是类型化写作,最终都必须面对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境界的问题、文学的灵魂问题。一个作者能否站在一定高度对眼中的世相进行“提纯”,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扬弃”,对受众的喜好进行“辨析”,直接关乎作品境界的高低,说苛刻一点,文学灵魂的苍白必将导致作品生命的速朽。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写作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缺失,除了综合能力尚欠火候之外,网络文学在主观上“迎合”读者和追赶更新速度,是丧失这一立场的直接因素。

  今天的网络文学为大众写作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实现了大众文学与大众写作这两个概念的重合。网络上的文学是大众写作的产物,并被大众广泛传播和阅读。试想,由亿万读者与百万作者共同构成的“网络文学”,是何等壮观的历史场景!无论是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今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一浩浩荡荡的现状均无法复制。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它到底改变了人身上的哪些东西?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还是暂时性的影响?哪些东西是这个时代作为现象投射在我们身上的?哪些东西已经融入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作为世界变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实验,网络文学以其真实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面对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全新世界,所有人都悄然蜕变为“未成年”,作家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境遇中,启蒙将成为伟大的使命,这个使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近乎不可能完成,却有人在不断努力。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现场,“精神”供需产生尖锐矛盾使得每一个创造者无所适从,却又无比兴奋。当你不能教授规则的时候,就应该允许别人去寻找新的规则。可以说,网络文学正是这样的环境下派生出来的一种脱离规则的写作。

  《杀梦》体现了网络类型小说的基本特征:在宏观上看到的是故事,而在微观上才能看到文学。好的类型小说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你把它当故事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里面有文学性;如果你把它当文学读的时候,你发现它里面是有故事的。《杀梦》当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灵异被过度强化了,小说陷入了一个狭窄的通道,虚与实之间的互动不够,虚拟的场景与现实场景之间缺少应有的交叉,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也缺乏一定的逻辑性。网络类型文学如何对接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作者必须有这样的思考,然后进行文本试验。如果这种思考成为写作习惯,就会在创作上形成积淀,反之,长期凭自己的所谓感觉去写,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很多读者为什么会有“网络小说读不下去”的感受?就是因为文本里没有积淀,没有加入本人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想象力华美上,这显然是不够的。类型化作家还有一个建立自己知识谱系的问题,功课要做扎实、做严谨,自然就会产生大格局、大事业,惟如此才有可能超越类型的束缚,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