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胭脂》的创新意识与诗意品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7日07:23 陈定家

  《毒胭脂》给我的总体印象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有鲜明的“创新守正”意识;二是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品格;三是有入时的“网络媒介”特征。

  第一,在题材选择和手法运用上,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创新守正”意识。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可以说颇具匠心。作者设置时代背景,放弃了“由清到明”“追唐溯汉”的路子,而把故事背景定位于民国,我觉得这是明智的选择。其次,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成功地拓展了“丑小鸭模式”。譬如说,主人公颜惊黛未出场时就被说成是“丑如夜叉,鬼面吓人”,初出场时满脸雀斑,羞于见人,她的胭脂铺子甚至“从不开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丑女,敷了紫罗刹(毒胭脂)后“容颜脱胎换骨,成了绝世佳人”。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在主体结构和细节设计上都得到了娴熟的应用。例如,颜惊黛钦慕燕又良,不惜“以身试毒”,不惜生死相许,但在误会燕又良叛国投敌时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作者将人物的美与丑、爱与恨、生与死、家国情怀和个人得失等都进行了戏剧化处理,给小说的矛盾冲突赋予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此外,在审美价值取向上,作品能让人始终感受到“正能量”的在场,昂扬向上的叙事格调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能够较好地统一在一部网络小说中,这一点值得称道。

  第二,浓郁的诗意品格和多彩的画面感是小说的又一个鲜明特征。作品具有明显的“以诗运事”特点。读《毒胭脂》会让人想起《红楼梦》,尽管二者显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毒胭脂》里浓郁的诗情画意,不难让人看出《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对作者的影响。首先,小说每章的题目大多是唐宋诗词的改写句,如第二十三章“还君双泪垂”,显然源自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有些标题则直接挪用古人名句,如“兴废由人事”、“山青花欲燃”等,这些点睛之笔为小说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至于作品正文对古诗词的引用、化用、仿造和互文性改造更是随处可见。此外,小说中的人名物名都有多重象征意义和诗意特征,情节设置也体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和诗意追求。整部小说随便挑一段读起来,都能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毒胭脂》与某些“口水体”网络小说判然有别。可以说,小说语言的诗歌韵味和唯美主义的场景描绘是《毒胭脂》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第三,是与时俱进的网络媒介特征。我们知道,可供影视改编及其产业化开发是当下网络文学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小说在题材选择、情节设计、对话描写等方面,《毒胭脂》几乎可以说是为电视剧量身打造的,尤其是在都市场景描写、人物衣着设计、胭脂颜色调配等方面,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有如电影、电视剧的脚本,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影视作品那种张弛有度的视听效果。

  《毒胭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小说那种故事情节的线性化特征。网上阅读随意性更大,譬如说先读开头、结尾,了解大概情节和故事结局,中间穿插有关日寇、黑帮、军火、汉奸、内奸、夜总会等形形色色的故事,其先后次序、原因结果似乎并不重要,这个特点极为适合屏幕阅读和手机阅读。

  或许作者有意要打破传统写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超越常规”往往也会给作品带来新的问题。譬如小说在语言、修辞、逻辑方面似乎有意抛弃传统书写的一些常规,在电脑、手机上读这些或许是优点,但书面阅读就是另一回事了。小说的不足之处与此不无关系,这也可以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创新的限度,二是诗意的误区,三是媒介的缺陷。

  先说创新。任何创新都有自己的界限。小说在涉及黑帮、军火、夜总会、谍战等多重影视作品看重的元素时,显得有些杂乱,明显有违“少则得、多则惑”的训诫。虽然“核心趣味”明晰,却也难免给人以“类型杂糅”的印象。

  再说诗意。小说里诗意追求也是有误区的。譬如在情节设置上,有些地方为了诗意的浪漫而违背了生活真实的逻辑。莱辛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当美和真发生矛盾时,真应该为美让路。但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敌不过真实。”可见,为了追求艺术美打破常规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美而违反了真实原则,毕竟还是一种缺憾。

  关于媒介,网络阅读与书面阅读有很多差异。网络阅读以信息获取为要,文字疏漏、失误通常会被忽略,但书面读者往往会“吹毛求疵”,即便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往往也会影响阅读者的情绪。譬如“红蓝花煮得浓浆后,便用了白纱布过滤了黄色,留下的便是重绛。”这是一个原本没有诗意作者却力图赋予其诗意的句子。一句话里包含了五种颜色——“红”、“蓝”、“白”、“黄”、“绛”。网络读者通常不会仔细琢磨这类句子的正误和作者追求诗意的真实用心。但手捧书卷的读者一眼就能发现黄色后面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东西,因为颜色是纱布所无法过滤的。类似的问题,如作者对“冰蚕”、“渥丹”等的解释显然来自网络。这些例子再次告诫我们,网上资料往往并不可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