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求凰》看网络文学的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7日07:21 庄 庸

  研讨一部6年前的网络小说有什么现实价值和意义,有如下几个层面的问题希望能求解出答案。

  第一,放在当时的网络文学环境下,《凤求凰》的特色是什么,是否体现出了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学的“差异化”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凤求凰》有一种很特别的“画面感”。网络小说都具有极强烈的画面感。每一个人物和情节都可以图画化、动漫化和影像化。“屏”上的网络文学作品与“纸”上的传统文学作品是有“差异化特征”的。画面感在《凤求凰》里面有一个很“诡异”的变化:我把第一部界定为小清新的“图画”小说,第二部形容为相对重口味的“影像”小说。这已经不只是从“纸”为代表的平面阅读向“屏”转化的屏阅读对内容和形态甚至整个写作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而是“屏”自身从1.0到3.0的演变。阅读者、表达者和分享者带来的“人”变直接影响故事、情节、人物结构等的“物”变:1.0是以桌面电脑为代表,2.0是以Kindle、iPad为代表,3.0是以大屏手机为代表;从1500字至3000字为1.0阅读单元,到800字为2.0阅读单元,再到250字左右为3.0阅读单元。屏的变化已经影响到整个网络文学内容结构的创作与产业链的调整。《凤求凰》浓缩了这种变化。现在研讨这部作品,提示我们要重视这种研究:“屏”的发展倒逼网络文学和生产机制的变革,它预示着下一步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产业链格局变动的脉络。

  第二,当年《凤求凰》对“后宫文”这种网络小说的类型是否有贡献价值,它在“类型模式”等套路的形成中有何趋同,又有何另类?2007年,“后宫文”跟“穿越文”相伴而生。这两种类型正在形成并且成型,逐渐达到巅峰状态。《凤求凰》处于这个“类型化”潮流的早期,它从第一部到第二部自我演变的探索,对于形成“后宫文”的“套路”起着推动和借鉴的作用。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跟同时期的《甄嬛传》开始分野:《甄嬛传》因为坚持“类型模式化”处于这种类型潮中的“大众”和“主流”,而《凤求凰》却因为从一开始在游移不定中总想找出自己小我的特色,与这个“套路”有所偏离,而成为“小众”和“非主流”。这种个性化创作更值得思考:整个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已经达到了泡沫化繁荣的大泡泡阶段;整个社会分类、分群体、分阶层的“类型化”趋势,已经从现实生活的“第一人生”进逼互联网的“第二人生”,逼迫网络文学从商业化的“类型小说”向真正的“类型文学”拓展……这种小众与非主流将会是“特色”。

  第三,在整个网络文学 “W(Women)概念股”崛起的潮流中,《凤求凰》反映了女性的什么需求和取向,在新世纪女性以网络文学为镜像寻找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它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也是帮助人寻找自我意识、重建两性及社会关系、形成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的最佳路径。从2003年“后宫文”的精神鼻祖《金枝欲孽》,到2013年《金枝玉孽2》,“后宫文”、“穿越文”中的“W潮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0的争爱,到2.0的争宠,再到3.0的争地位、争梦想。《凤求凰》以极具前瞻的嗅觉捕捉到网文潮流的先兆,却又因犹豫而未能坚持。但无论如何,这一点都在提示我们“重新寻找文学的意义”,以文学为人们提供寻找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的路径。正是由此出发,让我们导向了下一个问题。

  第四,这部网络小说放在“当下”由作协组织研讨,有何价值和意义?网络文学已经从一种“类型小说”的商业化发展,变成与整个社会分类、分群体、分阶层的“类型时代”趋势相结合,网络文学已经上升到可以和舆论导向相结合的程度,我们能否通过《凤求凰》的研讨打通文学评论和网络文学的壁垒,找到“介入进去”的通道,用网络文学来引导民众的舆论场。这已不单是探讨《凤求凰》这部小说的“个性特色”,以及分析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学的“差异化特征”,而是涉及到“网络文学评论”在当下亟需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塑造网络文学舆论场的问题、解放文化软实力的生产力问题、重构“文学作为时代风向标”和“对人的塑造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引导网络文学对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关系和时代状况进行更深地观照……

  《凤求凰》就像一根线,扯出这些需要思考的话题。这就是研讨它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尽管很多问题探讨到最后可能与它毫不相关,但评论不正是这样,得鱼忘筌。(庄  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