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的青春更灿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7日07:16 白 烨

  近年来坚持以当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傅宁军,新近又把锐敏的目光投向当代军营,写出了《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这部报告文学新作不仅在题材上新颖别致,而且在内蕴上浑朴厚重,称得上是抒发大情怀、凝聚正能量的报告文学力作。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既从宏观角度描写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地方大学生特招入伍,到新世纪实行国防生培养制度,不同时期的大学生从军者在部队的冶炼、进取与贡献,更从微观的角度聚焦了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经由部队特殊熔炉的打磨与锤炼,成长为新型的军队领导干部和技术人才,使他们自己的人生与我们部队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不凡业绩与动人画面。作品给人带来的撞击与教益是多方面的,总体来看,作者以文学性与实证性相结合的灵动文笔,写出了大学生从军的青春行与强军梦的合而为一。而由报国心与强军梦的内在交织构成的军旅青春,既使大学生从军者的青春经由“淬火”更加灿烂,又使他们以自己的“淬火”青春和“战斗”人生,给人们上了一堂堂深刻而生动的青春成长与人生教育课。

  比较而言,上世纪80年代由地方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的大学生,其不同寻常的追求更加难能可贵。那个时候,因为大学生参军尚属新生事物,人们的认识还不很到位,无论是大学生怎样融入部队的生活,还是部队如何对待入伍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摸索的阶段和适应的过程。虽然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绝大多数已告别军营,至今尚在军中的是凤毛麟角”,但作为大学生从军的初期阶段,在摸索规律和总结经验上,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验性意义。而那些留在部队并升任高级干部的大学生们,虽然为数寥寥,却因有过亲身经历和艰难磨砺,就既是大学生从军者的良好示范,又是大学生从军者的难能知音。如已是某集团军政委的白吕,对于大学生军官就有一个十分清醒的重点“培养”意识,那就是“部队要把这些名校大学生培养好了,才能说明名校大学生来部队是有出路的,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实行多年依托高校培养军队干部的试点之后,国防生的培养制度于2000年5月正式出台,这是大学生从军开始走向制度化和正规化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实施之后,国防生们上大学就等同入军队,做学生就如同做军人,他们的大学阶段既是各自学科的专业学习,又是准军队生活的模拟实习,这种合而为一的大学生活既使他们成为特殊的大学生,又使他们成为特殊的士官生。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生班、清华大学的国防生班,以及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宋云华、覃文强等,不仅以优异的专业成绩成为“优秀的国防生”,而且在基本素质上“一步一步地向军人靠拢”。他们以扎实的学业和军人的素质正成为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比他们的国防实践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们的献身精神。这一切正如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班在毕业前写给军委主席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在这激情燃绕的岁月,军队给了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我们愿做国家的脊梁,愿做脊梁中的一块小骨。”毫无疑问,军人的素质、军人的气概、军人的意志、军人的精神已在他们身上扎根发芽,悄然生长,而这正是中国军队和当代军人最为需要,也最为重要的。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向人们以点带面地描述了新时期至新世纪的大学生从军的内情与概貌,把当下军队建设鲜为人知的一面真实地揭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大学生从军者健康而茁壮地成长,看到了我们军队因为优秀大学生的加入而发生的显著又可喜的新变化。但我以为,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在对当下的军队建设尤其是人才的建设现状的写实与传真之外,还表现了大学生从军者们义无反顾的从军理想与入伍选择,以及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的自我修炼、百炼成钢,对于青少年读者显然有着促其向上的励志作用,对于各个阶层的广大读者都有关注部队建设、增强国防意识的教育与促进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报告文学作品远远跨越了它所描写的军旅题材的单一范围,具有显而易见的超越性与多重的启迪性,甚至可视为从大学生从军角度诠释“中国梦”的一个独特又生动的纪实文本。(白  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