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阿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7日07:10 刘向阳

  去桂林旅游回来已半月有余,漓江的山水固然让人流连,可那位为我们当导游的瑶族小阿妹更让我们难忘。

  初见小阿妹是在桂林机场。她身材娇小,面容清秀,穿着极其普通的休闲装,并没给大家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可是,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全团的人都开始喜欢上她了。

  瑶族阿妹姓欧,从桂林附近一个山区考入桂林旅专,已经当了3年导游了。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姑娘,谈吐温柔,未说先笑。她亲切得如自家的孩子,陪伴着大家游山玩水。

  听着她对桂林每一处景观如数家珍的介绍,我们每个“驴友”都觉得,这位瑶族阿妹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早已“深入骨髓”。她父母都在广州,希望女儿也过去那边发展。可是,她舍不得离开桂林。

  我们这个团是散拼团,总共才9个人,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厦门4个城市。阿妹了解了之后,对我们说:“你们住在大城市也挺好的,无论是吃住行,都比我们方便多了。”于是我就问她为何不想去广州,她笑着说:“这是我的家乡,我的根在这里,爸爸妈妈将来还是要回来的,我就不打算再去外面转那个圈圈了。”

  谈起自己的收入,阿妹说:“我现在每月平均能拿到1700多元,租房子用去200多,再去掉零花钱300元,每个月能攒1000多呢!”看着她那满足的神情,我们不能不为她的淳朴而感动。同是年轻人,与那些在大城市中的“啃老族”、“月光族”相比,这位阿妹的生活态度是多么积极乐观。

  瑶族阿妹的可爱之处更在于她对本民族的热爱。每当谈起自己的民族历史和习俗,她便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自豪神情。据她介绍,瑶族的祖先擅长制造陶器、养蚕缫丝,与汉族的文化血脉相连。她这样一说,大家都更觉亲近了很多。

  我们团中有一位团员,姓赵,已经年逾七旬,走路有些蹒跚。每逢上下车或步行游景区时,阿妹都不忘主动搀扶,尽量不离左右。面对赵老的感谢,小欧阿妹十分认真地说:“尊敬长辈,这是应该的。”

  旅途中,我们总爱抓住一切机会向她了解瑶族的风俗。阿妹对于我们喋喋不休的询问总是十分耐心地给予解答。由于瑶族分布很广,服饰也不尽相同。在阿妹所属的这支瑶族中,女人习惯穿短上衣、百褶裙,头戴银制的头盖。尤其是在结婚的时候,所带的头盖要有20多斤重。

  我们打趣地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她认真地答:“在学校读书时,有过一个心仪的男孩,可父母不满意。我现在26岁了,在瑶族女孩中,已经属于大龄独身女了,有些与我同龄的女孩,孩子都两三岁了。”

  我们当中有略知瑶族婚俗的朋友说,瑶族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和赶圩的机会,通过对歌和互赠信物,就可以订终身了。阿妹正色地说:“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对歌寻爱只是一种形式。最终还得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

  我们又问,万一你遇到十分中意的男孩,也必须得父母同意吗?这回阿妹脸红了,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她才用极轻的声音但却不乏坚定的语气说:“要是他也爱我,也就顾不得爸爸妈妈的态度了。”

  阿妹的话让我们感觉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年轻人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当下文化潮流不可遏止地发生着碰撞,两者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相互包容。

  阿妹途中为我们唱了几首十分好听的瑶族民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蝴蝶歌》:“山上的咧插花咧朵朵的溜开,一的对溜的蝴蝶咧来。雌的咧蝴蝶咧,前的咧溜的飞咧,雄的溜的在后里的咧,不分咧开……”这些民歌曲调优美、含义深刻,充分表达了瑶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真诚与执著,让我们这些老阿哥和老阿姐们感动不已。

  据说阿妹介绍,瑶族的山歌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常常以歌代替语言。红白喜事唱“贺歌”、“酒歌”,招待客人有”礼节歌”,做女红时唱“绣花歌”,怀孕生子唱“生孩子歌”。瑶族有传唱不衰的《盘王歌》,歌词有2000多句呢。瑶族舞蹈也很丰富,而且与瑶族民歌密不可分,正所谓“有歌便有舞,有舞必伴歌”。最盛行的舞蹈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等,而长鼓舞和铜鼓舞是最富特色的舞蹈。

  了解到这些之后,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兴趣不再那么强烈了,反而更想看看瑶族的民族风情。于是,阿妹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她的家乡,一个四面环山、梯田层叠的瑶族村寨。

  中巴拉着我们在弯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阿妹告诉我们,在十几年前,这里还只有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别说汽车,就是牛车都不好走。现在,已基本村村通公路了。

  在路上,阿妹特别提醒我们,到了村寨,对狗一定要尊敬。看到我们一脸不解的神情,她便给我们讲了一个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间发生了战争,其中一个大王下诏,如果谁能够杀死对方的大王,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一条狗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个大王的头颅咬了下来,死了大王的一方兵败如山倒,下诏的大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大王不好反悔,只好让女儿嫁给了狗,同时,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狗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了大山后,就变成了人。这个人就是瑶族的祖先,二人结为夫妻后,世代繁衍,才有了瑶族。所以,瑶族特别敬重狗。每逢重大节日,或家里举行盛宴,都要先请狗舔食后方能食用。

  阿妹还讲了一个让我们非常感兴趣的瑶族习俗——朋友相见都要相互称“狗肉”,“狗肉”就是朋友的意思。而相处感情深厚的朋友则互称“血狗”。我们忍俊不禁地在笑声中相互叫起了“狗肉”。

  说笑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她的家。因为父母都在广州,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和奶奶。他们都年过七旬,可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十分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这些新来的“狗肉”。先是请我们品尝“打油茶”,又为我们摆上了一桌极富瑶族特色的盛宴,其中有牛腊肉、葛藤蛹、煨苦笋和粽粑等。另外,还捧来了用大米、玉米和红薯酿的米酒,让我们尽情饮用。

  瑶族确实是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村中最受人尊敬的族长和村主任都来作陪。席间交谈,我们才知道,阿妹的爷爷奶奶将准备过达努节和盘王节的食品拿来招待了我们,这令我们十分感动。我们这些“狗肉”,无论善饮还是不善饮,都无法拒绝他们的轮番敬劝,都敞开肚皮畅饮到烂醉。

  来到阿妹家做客,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民族一家亲”。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些外人在,我们没有见到一条狗,也免去了“狗先舔食”的习俗。可能这个村寨根本不属旅游景区,我们也没有看到期望的瑶族歌舞、铜鼓的表演。但我们还是觉得不虚此行,然后尽兴而归。

  去看了才知道,如今的瑶族村寨已经不能与几十年前的村寨相比了。那些饱经历史沧桑的草房、木屋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以钢筋水泥为材料、涂着白色墙面的瓦房或小楼。阿妹告诉我们,随着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深入落实,加之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瑶乡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户户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小康生活带来的实惠和幸福。

  短短的桂林之旅结束了,阿妹一直送我们到机场。在我们依依不舍地话别时,都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血狗,再见!”(刘向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