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沧桑——读苏沧桑《所有的安如磐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5日07:58 李晓虹

  第一次看到“苏沧桑”的名字,感觉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沧海桑田,让人自然联想到天地的悠远和世事的变迁,读她的作品,却是超凡脱俗的静、美,让人醉心。原来,这是一个生在江南、长在福地的女子,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她的世界里,可有沧桑?

  如果一个作家只是把眼光囿于狭小的个人天地,文字止于对自己小日子的叙述和自我欣赏,他的写作往往会成为一种无病呻吟,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苏沧桑的散文并未避开那些身边的小景、小情、小事物,但是,她并非止于对生活本身的描述,更多的是精神延伸,她时时感受到生活表象之下的欢乐与痛苦,感受大地的疼痛、山河的悲情。她说:“夜深人静时,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匍匐在大地上的动物们、植物们、人们的生态堪忧——离最初的朴实、纯真、安宁、诗意,越来越远;离一种安如磐石的幸福感,越来越远。”(《所有的安如磐石·后记》)

  她笔下所有的小事物都承载了超出对象本身的深广内容。当她凝望浴室玻璃门上的小水珠时,想到这些从不被关注、自生自灭的微小存在时,联想到它们都无法逃脱“变色变味变质,最后到不知何处的肮脏去处”的结局,虽然它们的存在看似毫无意义,却使一颗陷落红尘的心顿然了悟。“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淡泊地过一辈子?”(《水凝香》)她写风信子,一旦得到水的供养,就会信守诺言,执著绽开。它像除了人之外的大地上的一切,固执、守信,绝不背弃自然法则。“本来,人也是守诺的。后来人觉得自己聪明,忘记了敬畏,越来越胆大妄为、自由放肆,不仅可以吃遍大地上所有的植物、动物,还可以食言……”(《风信子》)

  这样的描写远远超出个人感觉,有更深广的意义。一方面,它警示我们: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不是一个征服者的角色,而是作为自然界共同体中一个公民的角色。人要把良心和义务扩大到关心和保护自然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任何事物之间都能够建立一种联系,找到相通之处。这样,各种自然对象与人类情感就有了沟通的桥梁,通往更大的天地。

  苏沧桑的文字柔软却有锋芒、有力量。她不停留于事物本身,而是用内心去接近事物背后那个神奇而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时很大、有时很小,但都有一种精神内核:或许是对美好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对丑恶现象的不满,或许是对无力改变现实的深深忧虑……掩卷深思,我们可以透过那些清丽的文字,感受其背后的精神重量。

  苏沧桑去了一些地方,也写了一些游记散文,但却和时下泛滥的笔会体散文截然不同。她去莲岛,感受澄明安静与香气;她在方岩顿悟,只有心无尘埃的人才能真正进入天门;她在千岛湖体验水上人家的生活,看到世外桃源般的日子里,却有无数难以预料的沉重和艰辛。

  《所有的安如磐石》是苏沧桑去到磐安后写就的作品,她从千年的茶中感受穿越历史的清香和真实自然的风雅,透过千年的银杏树看到与时间同在的王者气势。还有那些靠辛勤劳作换来的食物、那镇镇村村飘着的药香、那些没有被欲望搅扰的安逸平凡的村民……所有的一切共同指向一种我们久违了的、安如磐石的生活。作品的结语更是让人心头一震:“时代与时代相连,历史与历史轮回,仿佛是个圆,你看似走得很慢,其实,也许你正走在最前面。”

  《淡竹》处处写竹,却让人时时反观人类社会,产生极大张力。淡竹具有竹的品格:直且空。虽然也需要水分,需要阳光,但他不妥协,不弯腰,“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淡竹具有其他竹不具备的特质:从外表到骨子里的淡。可以入世,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也可以出世,是萧与笛的前世,不死的天籁之音往还于天地之间……他是李白、是陶渊明,是郑板桥,是文天祥,是苏轼……《淡竹》的寓意远远大于文字,突破了时空限制,既贴切自然,又发自内心,进而走向深远的历史。

  苏沧桑谈到自己的写作状态时说:“保留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一个永不被红尘沾染的角落。”“看书,写作,或者冥想,我便成了另一个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那一刻,我可以自由地往来于远古和未来,可以任爱恨悲欢汹涌而来,可以关注人类命运,也可以只倾情于一片落叶,一只蚂蚁。”(《天堂》)正是由于所有的写作都是源自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都是“依从心灵的声音”,苏沧桑的写作才有了超越具象、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有了与生俱来的沧桑和力量。(李晓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