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古斯特城堡》再读《镜子与刀》,感觉徐则臣是站在高处俯视着小说中的人物,也俯视你、我、他。或者说,他在用第四只眼睛打量着世界、打量着他者的生活,冷静而又悲悯。徐则臣曾在谈及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时把“孤独”作为关健词,在徐则臣自己的小说中,“孤独”似乎也无所不在。《古斯特城堡》里的房东,邻居缅甸一家人中的男孩、女孩、母亲,包括叙述者“我”,无一不是活在自己的孤独中。
《镜子与刀》里的穆鱼和九果的孤独感更明显,这是两个还没进入青春期的男孩,或许是前世的友谊使他们今生再次相遇,两个孤独的少年只能用镜子和刀反射的光束进行交流。虽然孤独,但却又如此丰富,反衬出那些苦巴巴地学习钢琴、素描、舞蹈、作文的孩子如此粗粝、狂暴。穆鱼表阴,九果表阳,一阴一阳,将成人的隐密和盘托出,同时将自己带入更加孤独的人生。九果最后血刃父亲,他从此以后任何时候回忆起这件事,都会加深他的孤独。失声好几个月的穆鱼在最后喊出九果的名字,但九果已经走了,穆鱼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了,他在未来想念这段特别的友情,想念少年九果,孤独感同样会加深。
徐则臣的写作像电子编程一样准确,没有误差,这让人惊叹。他滤掉了烟火味,将人的孤独感呈现得更加惊心动魄。这样的写作在中国比较少见,不知道有没有物以稀为贵的效果?作者当然不会为了这样的效果去写作,但是作为学者型作家,这方面自然占有先机。从这些小说中可以看出,徐则臣不但写得多,也读得多,他读了好多别人读过的书,还读了好多别人没读过的书——这让他最终具有了第四只眼睛。第四只眼睛不但增强了他对生活提纯的能力,也增加了小说的力道。加上相当于天分的第三只眼睛,他的小说在自信中充满了一种善察的灵性。
在我20多年的阅读中,很多小说因过于自然而显得松弛,也有的因为过于严谨而显得干硬。徐则臣的小说既自然又严谨,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这种高贵无疑提升了小说的品位和价值。(冉正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