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审美的眼睛透视文学艺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31日08:03 牛殿庆

  去年年底,宁波出版社推出了一套“浙东作家文丛”,其中有於贤德的《艺术美的品味与探索》。该书收录文学评论12篇,美术评论7篇,电影、播音与主持艺术评论7篇,这26篇20余万字的评论集,是於贤德近20年文艺评论及艺术审美活动的主要成果。

  於贤德从事美学研究已有30多年,他的评论自然少不了哲学美学的理论铺垫。通过阅读,让我领略到作者拥有的深邃的审美眼光。一方面,他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来审视文学,善于在文学复杂的人性书写中发现美。在《苦难的磨炼与人格的升华——论严歌苓的女性苦难书写》一文中,他不仅分析了女性苦难的根源是人性中的丑陋因素所导致的,“人性中隐藏着的对于优越的妒忌和高贵的不平,幸灾乐祸的快感和墙倒众人推的势利……”还写了女性在苦难中的挣扎和反抗,让我们看到了柔弱中的坚韧,卑微里的崇高。严歌苓小说是女性生命哲学的读本,巧巧(《谁家有女初长成》)这个单纯善良的农家女几经磨难,无奈之中充当了巡道工兄弟的性奴,最后她却以柔弱的手杀了这对兄弟。是苦难让女人学会了刚强,学会了夹缝中生存的本事。通过於贤德的引领,我们才悟到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理,才明白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人生要义,才明白丑的人性能挤压出苦难中的刚性美来。此外,他把梁祝故事放在美学范畴来评价,发现了重要的美学价值(《论梁祝爱情故事及悲剧属性的美学内涵》);他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研究丘逢甲的诗歌,从而发现了悲怆之美(《论丘逢甲诗歌的悲剧美》)。

  第二方面是用艺术审美的眼睛透视美术作品,可以说是对当下艺术大师的艺术创作研究,如对陈复礼、贺友直、潘公凯、郑浩千、高公博、张悦鸣的艺术创作的美学探究,於贤德在含英咀华的审美鉴赏的基础上,对这些艺术精品中蕴涵着的独特的艺术美进行了准确而又深邃的阐释。对于宁波美术馆收藏的潘公凯中国画近期作品,於贤德在《潘公凯中国画创作的艺术成就》一文中特别拈出意境之美这一特点,在论述过程中他引出潘公凯“绿色绘画”的审美命题,结合潘公凯的绘画,给予了深入解读,“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现象在相互交流中达到的精神的动态平衡”。

  第三方面是对电影和播音与节目主持的艺术评论,有他参加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也收录了他给学生开设选修课的专题教案里整理出来的文章。他认为在高新科技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类似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这样的工作,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内涵、创新追求和审美特质。在《为中国电影艺术奠基——袁牧之艺术成就简论》一文中,於贤德从戏剧冲突这一艺术美学的特性入手,直指袁牧之戏剧创作的核心即其戏剧美学的艺术震撼力。他用悲剧这一艺术和审美样式解读袁牧之的戏剧,而且更深入地分析了袁牧之对悲剧的本质理解。於贤德认为谢晋电影总是努力通过对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生动刻画去揭示人的种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论谢晋电影艺术的文化自觉》)。对于争论颇多的宋世雄现场解说,於贤德认为这里有观赏态度与审美趣味差异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还是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於贤德这位年过花甲的学者来说,丰富的生活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使他拥有较为广阔的胸襟怀抱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境界和审美能力的双重作用下,当那些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进入他的审美视野,他就会在深入的品味之中得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条分缕析的梳理,让广大读者在赏心悦目地分享的同时,获得美学理论上的提高。(牛殿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