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书写乡村之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31日07:58 郑渝川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新乡土散文选》是林贤治编选的一本乡土散文集,收录了摩罗、刘亮程、塞壬、郑小琼等20多位作家(记者)书写的数十篇乡土题材散文。中国读者对乡土文学并不陌生,鲁迅的多篇散文名作所写的就是乡土生活,传神而凝练地描绘了辛亥革命之后浙江农村的生活秩序,记录了当时农民遭遇各式重压的困窘,也反映出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濒临解体的状况。

  近现代中国曾出现过多位撰写乡土题材散文、诗歌、小说的文学家。但在20世纪40年代及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乡土文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仅仅保留乡土场景、主人公农民身份的颂圣文学,除了嘲讽小农意识,就几乎丧失了批判性,主题总是积极的,纵然有着苦难和曲折,也一定可以迎来光明。主题、基调既定,当然不得陈述更不许渲染农村生活的“阴暗面”。很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必然呆板化、脸谱化。

  改革开放后,曾出现过大篇幅书写农村、农民贫苦和农业落后的知青文学,但那也是衬托知青的苦难而非寄予对农民、乡村的某种关怀;不得不提的是,即便是这样稍稍书写真实农村的知青文学,影响力也远不如新的一种脸谱化、模式化的乡土题材文学作品。后一类文学作品可称之为“在希望的田野上”体,有其片面性和虚伪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又迎来了都市化浪潮,乡土文学获得的空间及其影响力都被大大压缩或弱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几年来,都市人渐渐生出了对乡土生活的向往,这其中既有欧美日部分国家文化风气带来的影响,也是因为工业化、都市化带来了不少无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可读到的文学作品,我们以为,乡村就是世外桃源。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这本书会告诉人们乡村的真实存在。书中部分文章的作者仍然习惯于把乡村描绘成“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所在,但还是有作家写出了《乡村有疾》——江子不同意那种美化乡村生活的写法,他坦言,他在赣江边的故乡农村,“污水遍地……没有下水道,人们把洗澡水、洗衣水和充满了饭菜味的生活废水随意泼洒,潮湿龌龊的巷子,成了苍蝇和蚊子的天堂。污水流到不远的水塘里……每逢下雨,天上的雨水和人们的生活废水在没有硬化的地上堆积、奔突,村头巷尾到处是黑色的烂泥……简陋肮脏的厕所蛆虫顺着水流爬上岸来,在两脚间胡搅烂缠……”江子在文中介绍,这种卫生状况由来已久,曾引发过严重的钩端螺旋体疫情,并非农民不想过卫生和健康的生活,而是因为土地太少、太过贫瘠,还要面临十年九涝。农民要想养家糊口,就不得不投入全部心思和精力乃至透支健康来劳作,还所得甚少。这也是为什么被称为“打工诗人”的郑小琼笔下的外出务工者尽管生活环境和工作保障十分恶劣,几十年间仍有源源不断的农民走出故乡、奔向沿海。因为在外打工再辛苦,受到的歧视和恶劣对待再严重,生活质量也有了翻天覆地式的提升,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但需指出的是,能走出乡村、想方设法融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秩序的农民(工)只是农民阶层的一部分,还将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故土。恶劣的生活环境、卫生保障让留守农民们更容易在刚刚步入老年的年龄,甚至更早的壮年、青年就受到重大疾病的困扰,然而他们大多放弃了救治。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乡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很低,安全缺乏保障,其中许多人成为了农民工二代、三代,走上了父辈的打工道路。《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中的多篇散文,可以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乡村教育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能获得财政拨款、被列为各级政府管理职责的乡村公共项目。本书中鲁顺民的《公办王家山》一文,则反映出这样的公共项目获得的实际支持力度。乡村中小学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像该文中马世奎这样一些带着“傻劲儿”熬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劳模,才得以存续下来的。

  王祥夫所写的《井下的骡子》,则反映了晋北一些小煤窑用骡车拉煤,骡子被累到极致的情状:“肚子一起一伏一起一伏……后腿部的肌肉突然中了电样抖了起来,瞬间又像中电样传遍了全身……鼻子发出‘吐噜,吐噜,吐噜,吐噜’的声音”,但它还不得休息,尽管皮毛已被汗水濡湿,“大大的眼睛周围全部是煤尘,鼻孔的周围亦全是煤尘,煤尘被泪水和鼻涕一层层堆积在那里”,又将开始新一轮劳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番描绘所说的不光是骡子,也写出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以及无法摆脱命运重压的无奈。

  诚然,《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这样一本收入几十篇乡土题材散文的文集,不能担当起全面刻画中国乡村和农民的重任,但颇为可贵的是书中文字的质朴和情感上的真实。借助这本书,可以带给如今已经走出乡村的城市新市民们以思考:为什么乡村生活会从百年前鲁迅笔下的状态,进一步下沉到而今的低点?农民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同样,这本书也提示与乡村有着巨大隔膜的都市人去正视问题,去洞察乡村荒败与城市乱象之间的联系,拿出诚意和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郑渝川)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新乡土散文选》,林贤治编选,漓江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