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近日在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和西部多个省份的70多名散文作家与会,就西部散文的地域特色、散文创作中的情感把握和艺术手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为一个带有地域色彩的概念,“西部散文”在学界早就有人提出。这些年来,随着中国西部散文网的创建、《中国西部散文精华》等集子的编选,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西部散文作家的出现,“西部散文”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与会的作家表示,西部散文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质,比如“张扬的原始生命力”、“自觉的生态意识”和“雄阔、凝沉的自然意象”。西部散文家在创作中坚守自己的良知,关注劳苦大众、弱势群体、不幸者的生存与命运,体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
但也有些作家注意到,如今的“西部”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西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西部的很多城市与东部的没有根本区别,很多作家所面对的也并非只是那些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而是不断“变异了”的牧场、乡镇、城市生活。因此,如何书写变化了的“西部”,成了西部散文家们一个新的课题。很多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却不断书写着记忆中的“乡土”,但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写的“乡土”完全脱离于实际状态中的“乡土”。西部作家们应该真实描写乡土变迁带来的喜悦和阵痛,直面农民、牧民生活中的困境和出路,展现西部城市的独特人文风采。
与会作家还分析了当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抒情过于泛滥”。大家谈到,散文写作最讲究“气”,需要写作者具有充沛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并非只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是要带有一种“人间的烟火气”。在散文创作中之所以会“滥情”、“矫情”,一方面是因为作家缺乏足够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写作耐心。直接的抒情很容易做到,只要写作者心中有所感就可以;但从细节着手,用简约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加以详述,就需要耐心。而实际上,读者更愿意从细节中自己慢慢体会,而不是作者直接告之一个大道理。
据悉,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本届论坛由重庆市散文学会主办,下届论坛将由陕西省散文学会主办。(黄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