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家柏杨作全方位研究,是件困难的工作,比如把柏杨看成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或思想家。如果定位为文学家,重点应该放在杂文等各类文体的阅读和评价上;如果认为是历史学家,就必须以《中国人史纲》《皇后之死》《帝王之死》《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一系列著作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如果看作思想家,则应考察他以“自然人性”、“人性尊严”、“人道主义”、“自由民主”、“现代法治”等为其核心观念的思想体系。对柏杨的研究,在两岸三地开展了半个多世纪,还未见有学者能把博大精深的柏杨作品方方面面一网打尽。青年学者张清芳的专著《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另类思想体系——以柏杨其人其文为考察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便在全方位研究柏杨上显现出独到的价值。
柏杨作品内容十分丰厚,要在研究中自成体系,成一家之言,最好做到思想史、社会史、学术史、文学史四位一体的整合。张清芳不是把柏杨当作一个纯粹的作家来研究,而是将其视为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其中也离不开柏杨的作品研究,但该书不是作品赏析,而是通过柏杨的著作从中整理归纳出柏杨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另类思想体系。这是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性论”为其核心思想观念的现代性思想体系。张清芳指出柏杨的思想体系虽然有继承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总结和超越,即柏杨不满足于救亡和启蒙的现代性思想,更与那些世俗、低俗、庸俗的思想体系一刀两断,从而做到了现代性的精英思想体系与普世的思想体系融合在一起。作者认为,柏杨的写作处处离不开这种思想体系,所以他才能写出惊世骇俗之作,才成为美丽的中国人而不是“丑陋的中国人”。像这种分析,既见思想深度,又见历史厚度。
张清芳写这本书,调用了她的全面知识积累,尤其对柏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作了时序化、逻辑化、经典化的多方位观照。作者用了柏杨其人其文、“野生知识分子”的另类思想体系、重建女性的人性尊严、独立自由与妇女解放、建构人道主义、重建自我主体性、历史的现代化、中国历史男性现代化的文化反思等8章来诠释,诠释时触及到了柏杨文品的本质和人品的真相。
随着柏杨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觉得传统的单一型的文学研究方法难以适应研究对象的需要,同时也无法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更无法反映柏杨的真实思想面貌。目前,柏杨的作品不断被发掘,不断被发现,不断被刷新,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因而张清芳适时地将传统的柏杨研究加入了许多文化因素与邻近学科的因子,如用了人类学、民俗学、统计学和比较学等方法,形成全方位的研究便显而易见。当然,审美文化学仍是张清芳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如对柏杨小说与杂文的艺术性做了很到位的分析。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另类思想体系》各章有内在的理路,做到了环环相扣。在诠释建构现代市民的主体性这个体系中,既有概念的辨析,又有《打翻铅字架》之类的个案剖析,贯穿着内在逻辑性。特别是第二章《“野生知识分子”的另类思想体系》,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科技、文化等方面去探讨柏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显得从容不迫,很有说服力。当然,由于柏杨其文其人的复杂性、综合性,对著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柏杨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对研究者的学养、持久性和思想性的挑战,永远也不会打上句号。(古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