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部登陆央视综合频道的新疆原创电视剧,《阿娜尔罕》的播出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上世纪60年代,电影《阿娜尔罕》作为一部反映穷苦劳动妇女反抗地主巴依,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的艺术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和历史沉淀之后,这部经典电影又以电视剧的形式走上荧屏。电视剧《阿娜尔罕》除了解放的元素外,还突出了人们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再现了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解放的一段重要历史经历。在近日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该剧是新疆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收获。同时,该剧的成功改编也为当前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于很多人对新疆的历史和往事都不够了解,在他们心里新疆好像只是个旅游胜地。文艺评论家袁晞认为,该剧从细节中再现了新疆的历史,描述了新疆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它的播出能让全国观众了解新疆的历史和发展变化。不仅如此,“包括新疆的年轻人对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的那段历史也是很陌生的。”新疆文联副主席叶尔克西说,电视剧中那段沉甸甸的记忆会感染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体会到幸福、和平的来之不易。
该剧在艺术形态上力求继承原作的价值体系,同时也结合现代化的视角进行重新的解读,既保留了经典,也具有时代性。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相比于电影,电视剧《阿娜尔罕》的思想内涵更明确,它没有颠覆原作中的正确价值和审美导向,而是顺势延伸深化,把普通人的爱情与历史兴亡的大背景相结合,加深了爱情故事的生命含量和文化含量,超越了简单的、底层普通人爱情的悲欢离合,深刻揭示出建立新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深刻寓意。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认为,在美学思想上,该剧进步了,它没有抛开原来的形象和剧情,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顺势改编和丰富、升华,并把原作最经典的东西留了下来。“对于影视作品的改编,要提倡搞加法,切忌搞减法。不要像狗熊掰包米,掰一个丢一个。”他指出,现在有一种创作倾向,就是有意去规避,认为电影里的经典给人印象太深了,就不要了。但在该剧中,一些电影中的经典段落传承下来了,如著名的《婚礼之歌》在电视剧中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以往一些经典改编的影视剧,大都比较平庸,对此与会者认为,不去改变原有人物的思想走向、丰富时代特色,是改编经典应走的一条正确的路。该剧保留了原来作品中新疆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内涵,并以人物命运的根本改变来丰富这个内涵,同时在时代背景下,又为人物的命运注入了厚重的历史感。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丰满、色彩更加丰富了,比如,乌斯曼忍气吞声的小老婆、仗义的热合曼、冷血的玛莎,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和色彩,都是电影里没有的,使整个剧更有特色,也很真实、感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电视剧既表现了人物身上的阶级属性,也表现出了他们身上人性的一面。人物不再是脸谱化、漫画式的处理,而是有着艺术的呈现,这种艺术的呈现,使得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相通,能够说服和感动观众。
当年,电影《阿娜尔罕》在拍摄的时候,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叙事手法和光彩炫目的壮丽场景,但它以自己独有的地方气息和民族特色以及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经典地位,同样,此次改编的电视剧仍然坚持了真实、质朴的创作风格,不追求表面的宏大叙事,而是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情节呈现出一种可歌可泣的气势。与会者认为,该剧制作精良,但这种精致没有为了画面美而违背历史真实。比如在剧中,观众看到的阿娜尔罕好像根本没有化妆,完全是本色的出演,包括她的服装、道具,还有整个的美术,都很好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面貌。“演员表演的真实性是该剧突出的成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说,剧中所有演员的表演,遵循了电视剧的美学原则,把演员的魅力与角色的魅力融为一体,创造了生活化的真实艺术形象,尤其是女主演忧伤的眼神,更加突出了阿娜尔罕的悲剧命运感。
电视剧《阿娜尔罕》虽然是新疆本土电视剧创作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但少数民族地区作品创作形势并不乐观。该片出品人韩子勇表示,在早期,新疆有《冰山上的来客》《天山的红花》等经典电影。但改革开放后,影视创作越来越市场化,新疆这些年很少有好的影视作品出来,一般一两年能够有20集的作品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目前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整个电视剧创作中还处于弱势,从事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队伍还不是很强,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投资主体还很单一,这些都应该引起有关各方面的重视。对此,与会者认为,少数民族题材是电视剧创作中的题材富矿,其核心竞争力是其独特的且丰富多彩的生活、历史和文化。从事民族题材创作的电视剧艺术家,要增强自信、好好珍惜、努力开掘。同时,因为传播力决定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影响力,所以与会者呼吁,中央电视台应对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有特殊的扶持政策,每年在黄金时段播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