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电影艺术报告》聚焦电影创作热点——
现实题材仍是国产电影的创作瓶颈
在中国影协日前发布的《2013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业内专家从导演、剧作、表演、摄影、美术、声音、动画、热点争鸣、海外反响与评价等各个角度,对中国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所收获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发展建议。纵观2012年的电影创作,报告认为优秀影片的数量、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电影公益事业的推进、电影企业“走出去”的成效,都比往年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国电影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影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关注热点、时代风尚的聚焦点和文化自强的新起点。
主旋律影片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生产中的特有现象,它在弘扬时代精神、凸现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导演来说,拍主旋律电影是一个挑战,一方面要对电影艺术负责,另一方面又要对市场负责,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要思考如何更真实地表现革命历史、更直接地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真诚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抗争、更丰富地呈现人物的情感,还要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加入更多受大众欢迎的电影元素等等。这些问题对创作者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这也是现阶段主旋律电影赢得更多受众的出路所在。
报告认为,2012年的中国银幕,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构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线,电影人在已有的创作经验基础上,尽力使作品在史实上更经得起推敲,在艺术表达上出新,在情感上更贴近百姓。这些电影真诚地聚焦了优秀而普通的中国人的身影,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迸发出的真实情感和创造精神。它们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电影,也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基石。
大制作娱乐电影走向商业拼盘的穷途末路
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大片以其大投资、名导演、一线明星、大场面的优势组合一直是中国电影的关注焦点。然而,大同小异的古装题材、花拳绣腿的武打动作、恩怨情仇的老套故事、三地明星的模板配方、漂浮空间的视听风格、司空见惯的空间设计,使这类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市场空间也越来越窄。从2011年的《关云长》《战国》《新少林寺》等开始,这类影片共同遭遇口碑票房的双重滑铁卢,而这一年的《铜雀台》《太极Ⅰ从零开始》《太极Ⅱ英雄崛起》《血滴子》《大上海》等,也再次延续了大电影的颓势命运。过度依赖血腥动作、拳头枕头、明星大腕、商业炒作,缺乏独特的艺术发现、人物塑造和主题开掘,宣告了以往那种以元素拼贴为核心的急功近利的大片模式,几乎穷途末路。
报告认为,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中国电影的娱乐功能,到了新世纪,这种娱乐功能已经有了泛滥的趋势,在2012年的电影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娱乐元素的失控与堆砌。不管题材、不顾类型、不考虑风格与情节的生硬戏份显示着对中国观众趣味的某种低估与轻视,也消解了电影原有的单纯与诚意。导演想用极致的视觉效果来掩盖叙事、主题上的漏洞和空洞,影片无论是在故事构造、情节安排还是人物设置上都有些千疮百孔、生搬硬套,缺失了电影应有的叙事艺术和人文关怀,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小成本电影体现出人文关怀
2012年是中国电影从制作规模的重磅化、商业元素的拼盘化走向电影创作精致化、文化气质清晰化的一年,是中国电影从重制作转换到重创作的一年,也是在好莱坞电影制作水平的冲击下,希求从创作质量上完成突围的一年。
这一年国产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无论创作、制作、口碑还是票房都颇有诚意、颇受好评的中小成本电影,譬如《飞越老人院》《神探亨特张》《万箭穿心》《人山人海》《二次曝光》等。一方面,这些中小成本电影在保持艺术表达独特性的同时,没有像以往许多艺术电影那样局限在“作者化”的自言自语中孤芳自赏,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细节讲述、平和的创作态度主动寻求与观众的沟通、扩大与观众的交流界面;另一方面,这些影片关注个体命运、揭示人物挣扎、折射社会境遇、表达人文关怀,力求与观众的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寻求最大限度的共鸣。报告认为,这些影片虽然制作规模不大,但是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从重视制作到重视创作的转化。相比起大制作的浮华与浅薄,这些电影带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或浓或淡的人文意味,它们或写实、或悬疑、或冷峻、或批判,但都不避讳当下社会环境中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现实困境,关注转型时代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这都证明了前一阶段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浮躁正在被中国电影的多样化格局所悄然改变。
现实题材仍是国产电影的创作瓶颈
2012年的现实题材影片在叙事方式上有所革新。大部分现实影片都抛弃了以往四平八稳地延续传统的模式,而代之以对这个时代的创痛和希望的勇敢面对与如实描述,从而力求更准确、更细致地深入中国人生存的现实,刻画现代人在复杂的生存格局中难以避免的精神焦虑,具有“讽世、警世、醒世”的精神追求。但是,现实题材仍是国产电影创作的瓶颈。许多制片人规避社会现实矛盾、规避深层的社会思考,一味想以小投入、低风险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迎合观众浅层的娱乐消费心理,在这种“新迎合主义”思维的牵引下索性远离现实,从武侠传奇、虚幻世界、野史艳史等所谓的“安全地带”中去挖掘能赢利的“金矿”,或者,虽然以当下生活为背景,却流于走马观花,在浮光掠影的都市空间中捕捉一些小情小趣以敷衍观众。
从2012年度现实题材影片创作现状来看,有大量的现实题材是由主旋律影片来书写完成,26部“献礼影片”中有17部是现实题材。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摹写,不能只存在于英模影片之中,不能用短视的商业思维去覆盖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如果将大众所期待的现实意味与社会体察寄希望于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会进一步限制此类影片的创作,也会使本土主流电影文化精神的钙质逐渐流失,不利于现实题材的影片与受众在审美接受心理上的真诚沟通。
海外影响力与市场空间有待提升
随着2012年进口分账片配额增加至34部,国内电影市场格局正在面临调整,2012年前三季度国产影片市场份额仅占40%左右,跌至近年来同期最低。2012年中国电影(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海外合拍片)的海外反响平平,总体表现为海外市场空间正在拓展,艺术影响力渐降。
报告认为,从市场影响力看,随着华语电影国际发行网络的逐步建立和营销推广手段的逐步成熟,中国电影在国际主流市场上的数量和类型都有增多,中国商业电影海外市场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艺术影响力看,中国电影在世界主要电影节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作品,世界电影领奖台上的中国声音微乎其微。本土电影的海外表现退回到若干年前的水平,加上更多好莱坞进口分账片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道路漫漫。
电影要揭示日常激流中潜隐的生存本然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认为,中国电影应加强对现实题材的把握与对生活本质的刻画,加强剧作质量的精进与对类型多样化的探索,进行类型样式的大胆改造与有益尝试,探求美学风格的突破,注重立足本土、开拓题材、关注现实、成熟类型、精进“技”“艺”。现实题材的影片应注重对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核本身的挖掘,避免可贵的人文原创性在娱乐狂欢时代的匮乏和消解。那些只有形式技巧、没有精神内核的电影是不能够在人们的心灵中植下深刻记忆的,只有那些真正体现了中国人文内核和人文情怀的电影才能深入生活表象,揭示日常激流中潜隐的生存本然,震撼观众的心灵。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要想扩大海外市场空间,在世界电影艺术殿堂占有一席之地,发出强有力的声音,除了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叙事方式、减少西方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判断的偏差之外,还要坚守艺术理想和追求,摆脱商业利益的羁绊和绑架;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机制,为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艺术主流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习记者: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