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王安忆、阎连科、王小妮等作家纷纷走进大学课堂,教授学生们写作,成为文学教育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文学该如何进课堂?创作能否被讲授?近日,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做客腾讯书院,对文学如何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陈平原结合自己的学习、教学经历,以及各个时期对文学的不同定义,谈了自己对于文学教育的认识。在他看来,文学就是“用精致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文学的定义应该宽泛些,好的作品就是文学,不管是回忆录还是日记,都可以叫文学。
回顾中国的文学教育史,陈平原认为,晚清以后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已经不是培养作家了,与之前的教学相比,文学教育已经从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转化为知识积累的文学史学习。他说:“从1903年我们开始将文学史作为整个文学教育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史逐渐作为一个指示体系来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甚至融入世界文学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并没有把主要目标放在技能训练方面。”
对于大学中文系能否培养出作家这个话题,陈平原表示,这一百年来以文学史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文学课堂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培养作家并不是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的全部目的。他认为,现在的大学文学教育更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和热爱文学的风气,“培养有志趣、有修养的人,但是不一定是创作的人才”。(李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