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不过这清流和云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6日08:21 冯建福

  赵德水的《名流备忘录》 出版了。这是他“名流访谈系列丛书”的第7本。至此,他已经用去了10年时间,涉足15个省区市,行程数万公里,采访名人360位,共出版了总计300多万字的7本书,完成了一项非常可观的采访和写作工程。

  接到他从大庆打来的电话,高兴之余,也想起他当初给自己的一个承诺。2002年,刚刚退休的赵德水,决定放弃所有社会工作,去做一件自己喜欢又做得来的事。他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10年内读100部文学精品著作,采访一些文学和新闻界有成就的人物,争取出版100万字左右的3本书。有谁想到,就是这个“不成文的小计划”,开启了他退休生活的新篇章。这个计划实行之初,他就立足于自身条件,包括一应花费要力有所逮。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富有,而是不想炒作或增加别人的负担。他征得夫人同意,决定把老两口积攒的工资拿出来,作为采访和出书的经费。他的夫人康文,除帮他打字,还经常写一些“后记”,来记叙他们采访中的种种经历。这让我们在体会他们甘苦的同时,也对老作家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的热情心生感佩。

  凭着这份执著和热情,赵德水的采访由近及远、由小人物到大人物,采访的范围也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开来。粗粗计算一下,经他采访的人物,涉及了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界、文艺界、新闻界、教育界、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领域。仅以文艺界为例,就涵盖了作家、诗人、书画家、翻译家、演员等很多“行当”。他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我之所以敢于从采访小人物到采访大人物,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凭我真诚谦逊的态度,获得老同志的好感,愿意帮我搭桥介绍人物;第二,凭我文章写得真实并有情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截至他最近出的这本书,重复的不算,采访的人物已达360位;工作量不说,十几位受访者都已经先后辞世,这让他的文章变得颇有价值,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他工作的意义。经过赵德水的不懈努力,他在纪实文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名气”。在2005年和2011年,他曾两次应邀前往延安采访,都受到了欢迎。第二次采访完成后,他共撰写了40位延安人物,并将访谈文章结集为《延安精神延安人》一书出版,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赵德水崇奉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他情愿以传播“美德”为己任。他不止一次地说:“时代发展离不开众多人物的推动作用”,“时代造就人物,人物丰富了时代”,“所以我愿意以自己认识或经采访了解的情况,多多向社会介绍一些党培养的人物,从不同战线反映时代的光辉……”他谈到自己采访的对象,要“有追求、有成就”、“为人真诚、正直”、“人生经历比较曲折有故事”等。他还说,“选择对象时重名人而不轻视小人物,我相信‘非凡始于平凡,大才始于大志’的格言,立志并努力实践者,一定会有所成就被认可的”。

  秉持这样的标准,文学前辈、画坛翘楚、军政界精英和传奇人物,还有文坛新星,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成就者,都成为他的采访对象。他怀着崇敬之心,无数次地走近他们,以人物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去努力探寻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揭示人物独具的个性,哪怕只是人物生活的片段或某个侧面的表现。

  在对雷锋战友、军旅作家陈广生的采访中,他通过与陈广生的对话,详实地记述了其与雷锋生前身后40余年的战友情缘。陈广生从1960年结识雷锋起,就全力投入宣传雷锋的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几十年如一日,他不仅宣传雷锋有功,身上还有许多值得人们学习的优点。但作者却聚焦于一点,就是他“只讲雷锋,不说自己”,还把这几个字作为采访文章的标题,让人印象深刻。在对文学翻译家、作家高莽的采访中,作者为突出高莽鲜为人知的一面,又专门采写了他对绘画的爱好。通过主人公为中外文学大师画肖像的故事,再现了他对文学事业、文学交流的热忱和建树,也间接地描绘了茅盾、巴金等大师的真实生活情态和谦虚待人的风度。

  与赵德水的为人一样,他的文风也朴实流畅,行文徐缓,波澜不惊,对话娓娓道来,绝少渲染夸饰。读之,像汩汩的清流沁入心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来这源头,应是人物们千姿百态的生活,却也离不开赵德水内心的平静与恬淡。是他为名人和准名人们的多彩人生写上了骄人的一笔,为广大读者展开了人物的时代画卷。

  从64岁到74岁这10年,德水没有虚度。他超乎想象地突破了原来的计划。继《人物与往事》《走进名人》《魅力人生》《名流生涯》《名流之路》《延安精神延安人》等书之后,又在最近出版了《名流备忘录》。至此,他“名流系列”的采访和创作告一段落。用他的话说,“为一些有成就、有奉献精神的人留下点文字记载,他们高兴满意,我也为自己的付出深感欣慰。”在朋友眼中,他的成功像一片片璀璨的云锦,让他余霞满天的晚景更加美丽。

  (《名流备忘录》,赵德水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冯建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