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一生留给我们的诗作并不多,我所看到的也就几首,有旧体诗也有白话诗。就他的旧体诗来说,虽然都是他青年学生时期写的,但诗写得很娴熟,意蕴深刻、境界开阔、诗味浓郁、有书卷气。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这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据周总理南开的同班同学后来又都在日本留学的张鸿诰先生说,1919年3月,周恩来准备回国。张鸿诰请他到自己的住处吃饭,为他饯行。几个同学边吃边谈,互相赠言。张鸿诰知道周恩来的诗文、书法都很好,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宣纸,请周恩来临别赠言。周恩来提笔把他两年前东渡日本时写下的这首诗写成条幅,送给了他。直到打倒了“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张鸿诰才把自己珍藏的这帧条幅,送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至此,这首诗才得以与世人见面,遂流传开来。因为这首诗是写在条幅上的,写在条幅上的诗一般都不写诗的题目。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就被湮没了。现在,人们只好按照习惯,用这首诗的第一句“大江歌罢掉头东”来代替这首诗的题目。
周总理这首诗流传甚广。然而,恰恰是这首流传甚广的诗,至今还在被人们错误的解读着。具体说,这首诗第一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里的第五个字是“掉”还是“棹”?一字之差,却关乎着对作者本意的认知和对这首诗的解读。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读到这首诗的。第一次读时,我就直观地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棹”不是“掉”,也就是说应该是“棹头东”而不是“掉头东”。我以为是印刷出了错。事实上不是印刷出了错误,是人们的认知出了错误。因为后来我又陆续看到别的出版物在提到这首诗时,也依然是“掉”而不是“棹”。而且,人们也已经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包括我身边的诗人朋友。于是,我搜集了一些关于解读这首诗的资料,包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诗词赏析辞典》《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周总理诗讲析》等,无一例外都认为这个字是“掉”,所以是“掉头东”。就连比较权威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和《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也都如此。可见在学术界和诗歌界这种认知已成共识。
这种认知的根据有两个:其一是根据周总理的手迹,就是张鸿诰收藏的周总理那帧条幅。据《周总理诗歌研究资料》介绍: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七十年代》和《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曾有文章把“掉”当成“棹”,并解释说“棹头东”就是“买船东去”。但是,细看周总理的手迹,却是“掉头东”。所以,后来《光明日报》《诗刊》《解放军报》等,在援引这首诗时,也都作“掉头东”了。遗憾的是香港的《七十年代》和《北京师范学院学报》我至今也没有看到。其二是从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的诗里,找到了出处。杜甫这首诗里就有“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因此,说周总理这首诗里的“掉头东”就是从杜甫诗里演化而来的。有了这些根据,接着便对“掉头东”做出了各种详尽的诠释和解读。
现在,我们且不论“掉头东”是不是从杜甫诗里演化来的。既然“掉头东”的“掉”是从周总理手迹上辨认出来的,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周总理手迹上的这个字究竟是不是“掉”。乍一看,这个字还真是个“掉”,这只是直观的认知。但是,周总理是用行书写成的,所以,我们在辨认这个字究竟是“掉”还是“棹”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行书艺术的一些规律和特殊性。大家知道,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笔画简练,行笔较快,用笔求变求异,形态变化多姿。比如“木”字,当它作为一个字的偏旁出现时,右边的这一“点”就常常被略去了,这样就成了“提手”。这就是行书的一种特殊笔法。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大书法家们的书法艺术作品里是很常见的。假如当我们在辨别周总理手迹上的这个字时,能考虑到书法艺术的某些特殊性,就不会简单、轻率地把它误判为“掉”了。从这里倒使我们可以看出来,周总理在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方面也是很有功底和修养的。
其实,即使抛开书法艺术的因素,单从诗的角度如果我们能认真的思考、推敲一下,也不难判定这个字应该是“棹”。“棹”就是划船的桨,代表船的意思。“棹头东”就是船头一直向着东方的日本驶去。因为“棹”有代表船的意思,所以在古代文人们的诗词里才经常出现。如:徐彦伯的“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王安石的“征帆去棹残阳里”,陆游的“千岩高卧,五洲归棹,替却凌烟象”,以及鲁迅的“心随东棹忆华年”等等。这些引文里的“棹”,都是指的船。应该说,对出现在诗词里的这个“棹”字,我们是不应该陌生的。
再从诗的意境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面对着长江的滚滚浪涛时,才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从而想到并歌颂了赤壁之战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少年英雄周瑜。这首词已经成为千古绝唱。所以,每当我们面对大江大海的时候,就很自然的要想到这首词,就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大江东去……”周总理是为了寻求济世救民的真理,才东渡日本的。这首诗用“大江歌罢”起句,显然是壮怀激烈的作者面对着浪涛汹涌的大海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情,同时,也是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激励自己。如果按照现在对“掉头东”的解读是作者在唱罢“大江东去”之后,有力地掉转身躯,以示东渡的毅力和决心,这句诗就不可理解了。难道作者在高歌“大江东去”的时候,是背对着大海而不是面对着大海吗,这合乎情理吗?
周总理的这首诗只有四句。但是,诗的意旨高远,气势恢弘,格调不凡。如果是“掉头东”,不仅不能跟这首诗的气质相融,还真要大煞这首诗的风景了。(赵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