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悖论关系的身份怪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6日08:05 王 甜

  我们经常会被人称为“军旅作家”。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古今中外都不乏行伍出身的作家,但其实,“军人”和“作家”是带有悖论关系的两种身份。作为“军人”,你被要求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从思想到行为都必须高度统一,因为在战场环境下,战争的成败靠的是军人对命令的执行力,而不是思想的多样化;但作为“作家”,你不需要有命令与指挥,必须要打破一切陈规,释放出心灵的所有内存——不管是崇高的、卑微的、闪亮的、阴暗的,你都得诚实地面对,不仅要有想法,还得有观点;不仅有观点,还必须进行诗意的表达。这就是矛盾所在。

  反思一下,当我们觉得自己身在军营、了解部队、贴近战场的时候,别忘了,我们也是其中一员,我们的创作也会因此而受到某种无形的束缚,一种连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自我审查。如果要讨论当代军旅文学创作的困难,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因。

  在创作中,“军人”身份的天然存在或强行介入会不知不觉控制“作家”,其影响力不可小觑。以军旅小说为例——

  第一,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细节描写上,为数不少的作品呈现出惊人的模式化倾向。军事干部必然是性格鲁莽、脾气暴躁的,政工干部一定擅打嘴皮官司,态度严厉的班长都会暗中给生活困难的战士家里寄钱,而富有争议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多半是牺牲(救落水儿童、与歹徒搏斗时被害、从失控汽车前推开老人等等)……相似的人物、情节与细节造就了生硬、粗陋且毫无新意的整体氛围,失去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二,在叙述与描写中止于表象,不愿或不敢追求深度挖掘与表现。由于对所写对象赋予崇高、悲壮的预设,军人形象往往被禁锢于简单、肤浅的赞颂层面,不敢撕开军装贴近其灵魂所在。

  第三,艺术手法相对单一,以纯写实为主,直接呈现生活常态,缺少灵性描摹。

  的确,作为军人存在的“作家”由于“身在此山中”,如果对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力度不够,就常常会在创作中遇到类似的困扰。在我看来,要打破这种悖论关系的身份怪圈,比较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当你面对稿纸时,尽量与身着戎装的那个“你”保持一定距离,尽量跳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重新打量现实。

  例如,摒弃模式化套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筛选人物,在合理想象基础上将情节导向意料之外,巧妙找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并由此升华主题。王凯的中篇小说《沉默的中士》(发表于《当代》2005年第6期)就有这样的上佳表现。小说从“我”的视角出发,一直沿着“军人”身份的常规思路来观照主人公——一名性格内向的小战士,告诉读者他如何兢兢业业执勤站岗,如何遵纪守法拒绝诱惑,一切都顺顺溜溜地向着某个荣耀的雷锋式人物结局奔去。但是,作家却在看似平淡的人物塑造与光滑的情节设置中纵身一跃,将完美的通俗套路彻底击碎——小战士原来在入伍前参与过一起抢劫杀人案,而作为老指导员的“我”将要亲手将他缉拿归案。情节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留下的真正悬念却是久久不散:那位沉默的小战士,为什么会沉默呢?是他性格使然,还是严酷的现实使他沉默?是内心的秘密隔绝了他与他人交往的路径,还是成长的压抑才令他当初选择了极致的发泄方式——主人公的形象由于充满假设而忽然层面丰富起来,每一个层面又都像钻石的切割面熠熠生辉。这正是作家跳出固设的“军人”身份、将主人公还原为“人”本身而得到的丰厚回报。

  再如,以人物内在心理轨迹为脉络,细腻而准确地把握情感走向,从而将浅表层面的庸常素材导向深刻。王棵的短篇小说《暗自芬芳》(发表于《芒种》2007年第6期)就写了一件再平常、再简单不过的小事——文工团的女兵为守礁的海军官兵慰问演出,19岁的小战士“我”很偶然地被指派为其中一位上厕所的女兵“站岗”,由此与她熟悉起来。情节从头到尾都是在“我”的心理活动推动下一步步发展,而“我”的情感也由于情节的流动而跌宕起伏,两者紧密相联。通过“我”的内心独白,一个青春期男孩对异性的美好憧憬、存于心灵深处的孤独、微微的伤感与自卑,都不知不觉地从纸面进入到读者的内心。最后,感觉到“我”的细腻感情的女兵愿意送“我”一份大礼:“你可以——吻我!”但“我就这样凝望着她,很慢很慢地摇了摇头”。这个“摇头”,不是革命者拒绝诱惑式的大义凛然,而是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细小忧伤与敏感,心甘情愿地与梦想保留住一段距离,就像礁石之于大陆。

  再如,写作手法上的陌生化形式的运用。在写实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现实军旅题材在这一方面犹为薄弱。裴指海的中篇小说《亡灵的歌唱》(发表于《西南军事文学》2010年第1期)就借用了一张超现实的皮,以一位军校生亡灵的口吻讲述了整个故事;卢一萍的短篇小说《幽默记》(发表于《西南军事文学》2012年第3期)则将荒唐可笑的情节与一本正经的语言结合起来,刻意营造出事实与语言上的错位感,达到了以“不真实”表达“真实”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将“军人”还原为“人”本身,探寻军装之下的灵魂特质,才是作家不懈努力的方向,也是走出两个悖论身份怪圈的自由之路。(王  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