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观歌剧《奥赛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2日08:13 徐 成

  威尔第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特殊的执著。早在1847年他便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创作了同名歌剧。在一封给《麦克白》剧诗作者皮亚韦的信中,威尔第写道:“这部悲剧是人类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作曲家的最后一部作品《福斯塔夫》也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改编的,可见威尔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偏爱。虽然《麦克白》的首演不能说是一场失败,但它并不属于那些为威尔第迎来世界级声誉的作品。这未阻挡作曲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热爱,1865年威尔第对《麦克白》做了修改并再次上演,1887年威尔第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创作了同名歌剧。这一次作曲家获得了成功,据说首演日中午米兰的街道都已被赶赴剧院的马车堵塞了。在斯卡拉歌剧院前,“威尔第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歌剧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歌剧从19世纪开始逐步形成了美声风格,在结构和音乐上的探索也较之前有了更大的进展。可以说19世纪是歌剧的黄金时期,威尔第和瓦格纳这两位同龄的巨擘引领着两股截然不同的歌剧风潮。瓦格纳的“乐剧”理念将古希腊戏剧风格加入宏大的音乐叙事中,复杂的音乐用主导动机统治了歌剧的戏剧走向,在歌剧主题上瓦格纳更倾向于探讨最古朴、最本质的问题,因此题材上多为古典神话和传说。威尔第的兴趣则不止于此,他创作的题材涉猎广泛,既有《茶花女》这样的当代题材,也有《纳布科》类型的圣经故事;既有《奥赛罗》般的大悲剧,也有《福斯塔夫》那样的喜剧。威尔第的歌剧音乐平易近人,很多咏叹调在首演后便成为人们平日哼唱的曲目,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身乡村的平民艺术家。

  今年是威尔第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选择《奥赛罗》作为歌剧节的开幕剧,表达了对威尔第的敬意。这一版《奥赛罗》由多次导演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的强卡洛·德·莫纳科执导,对于导演而言,这版《奥赛罗》也有特殊含义,因其父亲——知名男高音歌唱家马里奥·德尔·莫纳科在当年被称为“第一奥赛罗”。

  这版《奥赛罗》的制作保持了国家大剧院一向以来的古典风格,尤其在舞美上呈现出了19世纪意大利大歌剧应有的恢弘气势。传统舞美理念和现代舞美技术的巧妙结合将美轮美奂的塞浦路斯展现在观众面前。多媒体技术营造的海浪与威尔第狂暴的乐曲相结合,一开场就给观众带来了难以言喻的震撼。歌剧在国内受众并不多,国家大剧院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本着普及的理念,尽量展现出经典巨作的原始魅力,并不在形式上做过多反传统的探讨。这对于歌剧的普及是有帮助的,国外一些有着成熟歌剧观众群的剧院在近几年的歌剧重排中,对表现形式作出了重大的改革,现代化、简约化趋势十分明显,这样的改革更适合成熟的市场。

  歌剧严格而言是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本质上音乐统领着一切。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歌剧成为了纯粹的声乐艺术,歌手炫技般的演唱与粗糙的情节炮制出一部部廉价作品,大浪淘沙,这些作品都消失在了艺术史的大河中,留下的都是将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的佳作,《奥赛罗》便是其中的代表。国家大剧院版《奥赛罗》的舞美理念虽然是古典的,但其对剧目本身戏剧性的挖掘、对角色的塑造却是现代的。导演对于每个角色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舞台上观众不仅可以听到威尔第创作的华美乐章,更可以看到激烈的戏剧冲突。

  奥赛罗的生性多疑、伊阿古的阴险狡诈、苔丝狄蒙娜的善良无辜、卡西欧的英雄气短、艾米莉亚的勇敢正直等等,都通过演员的歌唱和表演展现在舞台上,音乐和戏剧实现了较好的融合。奥赛罗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他可以战胜敌军、荣登高位,但内心却不自信。作为一个摩尔人,他的成就是通过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得来的,他与妻子的婚姻也是一波三折才实现的。开场暴虐的风暴象征着他不平静的内心。伊阿古正是看到了奥赛罗内心的虚弱,因此乘机挑拨离间,酿成了悲剧。这是整部歌剧最为核心的戏剧冲突,伊阿古这个小人可以理解为奥赛罗内心怀疑的外化,如果不是奥赛罗内心虚弱,伊阿古也难以从中作梗。这使得奥赛罗的悲剧更为震撼人心,千军万马足可挡,自己的内心却无法战胜。

  博依托的剧本删除了莎士比亚原剧的第一幕,以第二幕的暴风雨作为开场,剧本保留了莎士比亚原作最根本的戏剧冲突,在情节和人物设定上尊重莎士比亚的意图,这是威尔第的《奥赛罗》胜于罗西尼版的重要一点。可以看出威尔第是怀着极大的崇敬来进行创作的,已经74岁高龄的威尔第勤奋地为莎士比亚的名剧谱写音乐,这一过程本身便是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大师通过艺术创作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音乐和戏剧,两位大师合力谱写出了一部歌剧史上的伟大作品。(徐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