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爱文学到创作评论再到出版专著,胡百顺用了30年时间,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文学路。作品集《风雨文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品味思语》(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的出版,既是他品阅生活、品味文学的审美记录,也见证了他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这如许的“记录”与“见证”中,有蜗居宿舍、克服教学任务繁重、资料匮乏、投稿被拒等困难,写作有关现实主义、典型理论、人物原型评论文章的甘苦,亦有品味人生、融理性思考于感性审美的文学作品;有白衣飘飘年代的浪漫激情,亦有物质主义年代的嘘唏感慨。“文艺短论”系列、“典型专论”系列、“品味生活”系列,或个案研究,或综合论述,或记游抒怀,或叙事明理,无不透着生活的本色,流淌着生命的情思。
作者之所以将文集取名为“风雨文谈”:一方面有感恩生活、感谢文学的用心,另一方面也有超越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思考。“风雨”既喻指人生的坎坷与奋斗,也暗指耕耘文坛多年付出的辛勤劳作。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文学批评训练,没有批评家、教授、学者头衔,但从生活潜流出发,从文本细读出发,从内心感受出发,胡百顺写作了一篇篇今天看来虽略显稚嫩但又不无个人独到见解的评论文章。没有高深道理,没有艰涩术语,全然是“谈话式”的娓娓道来,叙说“生活原型与文学典型的关系”,辨析“鲁迅小说虚与实的相生相偕”,演绎“《人到中年》中陆文婷形象”,阐发“阅读《孟尝君听琴》的启示”……于细微之处生发开去,于平凡小事引发思考,简约扼要,分寸把握有度。
与《风雨文谈》以评论为主不同,《品味思语》是一部散文、小说、杂论的合集,“品味”一语取自其中的系列散文“品味白茶”、“品味桃源”、“品味雁荡”、“品味兰亭”、“品味红枫”、“品味生命”……虽是一组记游状物散文,但因为有“生活”的积累、作家“自我”的介入、“思语”的助力,读后,了无当下一些游记散文的鸡零狗碎印象,而是在现实的描摹、情感的浇铸上见心思,融入对人生历程、社会现实的万千感受,藉此,品味庸常生活的馈赠,品阅“风雨”文学之美,玩味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放达乐观之情,思索“红枫”的自然自在生长之道。小说《一个女伶的仕途风波》构思精巧,在有限的几个人生片段中叙写一个女性的仕途浮沉,表现她的虚荣、势利、自私、好强的性格特征。“杂论”中的《“争鸣”与“争名”》《话说“拼凑”》说理透彻,文风朴实,现实批判性极强,读来饶有兴味。
如果说《风雨文谈》的评论力求客观公允,以走近文学本体为旨要的话,《品味思语》则重在个体感悟,以“品”和“思”为关键词,品味人生的万千感慨,思考道法自然的内在深意,个体性极强。可能是现实的吸附力过于强大,抑或是急于为社会上的各种痼疾开出药方,作者在行文时会不自觉地“现身说法”,评论时政,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散文应有的美感,尤其是内在的情感节律,个别篇章甚至给人以牵强之感。这一点,当是胡百顺今后创作要多加注意和力戒的。
叶辛在《品味思语》的“序言”中说,胡百顺“与文学同行40年,那份执著,那份狂热,那份坚定,实在令人钦佩。文学是清苦的,又是神圣的。百顺先生几十年怀着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与文学同行,没有收获财富,但也许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哲思,收获了幸福。”可见,胡百顺对文学的热爱是笃诚的,他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是兴趣使然,他的评论和创作透着“草根”的气息,与时代、与生活、与自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