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现实的梦——评《北京遇上西雅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7日07:54 李 相

  多年来,电影始终能够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影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梦幻机制”,好的商业电影因为能在银幕上制造出让观众得到极大满足的梦幻,从而令观众痴迷。电影能让观众摆脱日常的烦恼,忘记身边的不快,在虚幻的世界里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银幕上的梦,既有可能是美梦、好梦,也有可能是噩梦、怪梦,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迎合着观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并引发他们的思考。近期上映的浪漫爱情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在于它以最接近中国观众审美接受习惯的方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既现实、又虚幻,既浪漫温馨,又夹杂着惆怅无奈的梦。观众在时而微笑、时而流泪的同时,不禁又有一些感叹和回味。

  斑斓的梦

  《北京遇上西雅图》首先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斑斓的银幕画卷。爱情故事本来就是浪漫的,如果把它搬到异国他乡,就显得更加浪漫了。过去中国电影中将故事搬到国外的还比较少见,因为那时候出国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事。但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密切,出国对中国人已经变成了一件简单而普通的事儿,只要你有钱、有闲,出国就是家常便饭。很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不仅是去旅游,他们也开始考虑移民国外或是送后代去国外读书的问题。出国不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消遣,而已经成了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现实的事。对于这些目光关注着国外的人来说,如果暂时还不能成行,那么先看一部中国人在国外发生的电影故事,也不失为好的选择。《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将镜头聚焦于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出国人群中比较典型而极端的群体——赴美生子的孕妇身上。她们虽然在出国的人中并不算是人数最多的,却是心态最复杂、最戏剧化的群体,在她们的身上,能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待出国的态度,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特殊的感受。

  《北京遇上西雅图》探讨的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现象,这是影片能够获得观众关注的根本原因,而它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一个原本复杂的、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情,用较为轻松、浪漫,甚至还带有一丝幽默的方式讲述出来,保证了影片的商业价值。虽然影片在剧情上还有一些经不起推敲之处,但对于电影市场来说,它宁可接受一部有缺陷,但同时也有特色的作品,也绝不会接受一部虽然毫无瑕疵,但也毫无特点的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图》用一个话题性的故事,加以浪漫爱情剧的元素,并把它放在具有异域风情的背景中展开,从而征服了观众,成为电影市场中一匹不大不小的“黑马”。

  纠结的梦

  虽然《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商业片,它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梦幻,但它关注的问题却是属于社会现实层面的。虽然它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但其中表现出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矛盾心理,是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症候。

  影片给我们营造的梦,既不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的中国梦,也不是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梦,而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怎样把自己变成美国人的奇怪的梦。这是个扭曲的、有点令人尴尬的梦,但却令很多人趋之若鹜。你也许不喜欢这个梦,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许是个相对比较现实的梦。而中国人,尤其是有钱有势的人,一方面似乎有着比西方人更强的民族自尊心,觉得自己财大气粗、无所顾忌,处处不甘示弱,动不动就要和别人激烈争论一番。另一方面,却在实际行动中又完全不顾尊严,不怕讨人嫌恶,削尖脑袋地拼命想往美国钻。一些都市丽人,平时高傲冷艳,却为了一个美国的签证战战兢兢,一旦被拒签便六神无主,几乎要号啕大哭。这些在国内还算过得不错的人,平时也自视甚高,为什么却对出国的事情如此患得患失?这实在令人无法理解。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在中国社会中很具有代表性。而赴美生子这件事,又可以说是这种奇怪心态的集中体现。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创作者能够敏锐地把握到中国社会的这种病症,在创作态度上是严肃的,在艺术上是有所追求的。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如果把它搞得太严肃,势必会吓跑大部分的观众。因此在这部影片中,创作者运用了各种手法,尽量让这个奇怪变形的梦显得美好浪漫,让观众在轻松观看影片的同时,能够感觉到一些影片想要表达的故事之外的含义。中国的观众虽然已经把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但仍然有很多人希望能在轻松之余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仍然排斥那些单纯娱人耳目,缺乏深度和内涵的电影,他们希望能够以较为不庸俗的方式来获得娱乐。《北京遇上西雅图》在社会意义与商业效应之间,在娱乐大众与教化大众之间,把握了一个适当的分寸。这种中庸的定位让影片变得易于接受,也让投资者和院线觉得物有所值。

  焦虑的梦

  《北京遇上西雅图》精心营造了一个爱情梦幻,但因为影片根植于现实的创作思路,让这个梦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丝丝隐忧。影片给人物设定的身份和经历,使得他们在进入这个爱情梦幻之前,内心已经埋藏着不安的种子。这就像一个人在睡觉之前为一些烦恼忧惧的事情所困扰,即使他睡着了做了个好梦,也是时而高兴,时而惊恐,情绪犹如过山车一般变化。《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人物的焦虑感,首先来自于身份的焦虑。赴美生子,让孩子从中国人变成美国人,这本来就是一个不正常的、扭曲怪异的想法。这些人及其子女并不具备成为美国人的条件,却用这样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办法,钻美国政策的空子,死乞白赖地将不可能的想法变成既成事实。然而这种做法并非万无一失,因为她们的行为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她们的权益自然也无从得到保护。这些人在国内都还算是体面人,最起码是可以挺起腰杆的正常人,现在却变成了黑人黑户,偷偷摸摸,躲躲藏藏,如同做贼一般,她们的内心怎能不焦虑?影片将这些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展示给观众,似乎也是在提醒观众们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影片中,不仅是这些赴美生子的孕妇,即使是在美国已经扎下根来的郝志,同样也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迷茫。他原本是阜外医院的医生,算是个让人羡慕、受人尊敬的职业,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司机和家庭妇男。过去他每天一睁眼想的是要去做手术,现在想的却是要去机场接人。对自己放弃事业的失落感以及在异国他乡的挫败感,贯穿着他生活的始终。

  而对于文佳佳来说,还有另一个令她焦虑之处,作为“第三者”,虽然她可以花男人的钱,住男人的房子,可是她毕竟为世俗所不容。文佳佳以及她所代表的这个群体,是因为对金钱的崇拜而异化了的,自我迷失了的人群。对她们来说,她们的情感方式不可避免的充满焦虑和不安。她们其实也渴望真情,但又明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感情不可能是什么纯粹的感情。她们也需要尊严,希望被人认可,但在骨子里却又有些自卑,所以她们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极度脆弱和外表的极度嚣张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当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时,她们至少要用手里现成而强大的武器——金钱来让别人屈服。

  《北京遇上西雅图》看似在炮制梦幻,实则是在和我们探讨一个传统的问题,人人都想要钱,可拿那么多钱来究竟要做什么?如今的中国人似乎对这个问题愈发困惑。影片中想尽办法出国的人,都是在一种莫名的冲动下想要跑到国外,成为外国人,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活,只要自己的下一代能变成外国人就好。但好像他们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仔细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出国,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变成外国人。对于文佳佳和那些月子中心的中国妈妈们来说,郝志的经历其实就是她们这些人的未来。影片的创作者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苦口婆心地向观众谆谆教导:钱其实不重要,钱能买来名牌包包,却买不来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这个命题虽然老旧,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并非是一部批判现实的作品,因为它只是将当下社会的一些症候展示给观众,但却没有将其深入剖析。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更希望用艺术化的想象来为人们寻找出路。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担子还是落在了情感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身上。当文佳佳遇到郝志的时候,原本属于她自身本性的一些东西开始复苏了。影片也由此而展开了一段浪漫的情感冒险,尽管作为孕妇的文佳佳和郝志没有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实质性”的交往,但他们之间的心灵交流,无疑比文佳佳和豢养她的那个男人之间,比郝志和他野心勃勃的前妻之间都要密切和融洽的多。文佳佳作为一贯拜金的女人,与郝志这种比较朦胧而细腻的感情,反而让她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影片以这样的爱情童话的方式来化解了现实中的种种烦恼和忧虑。

  梦醒时分

  影片虽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梦,可这个梦终究是要醒的,随着文佳佳傍的大款派人来接她,她的这个梦也就此结束了。在现实中,大部分的“第三者”即使有了一点情感波澜,基本上在这个时候也只能作罢。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它总还要给人一些希望的。我们看到,《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终于觉醒了,自立了,她不仅和大款毅然分手,还自强不息地干出了自己的事业。影片表达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些被金钱异化的人,能够找回自我,复苏人的自然本性。并且影片用了一个特别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办法给人物的命运找到了归宿,那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为了下一代,可以不惜代价,不顾一切,做你想象不到的任何事情。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和郝志也找到了这样的寄托。不管孩子的父亲会怎样对待他们母子,文佳佳也发誓要把孩子抚养成人。郝志虽然婚姻破裂,但对女儿在情感上却有着超乎寻常、无法替代的依赖感。皇天不负苦心人,最终也恰是在这两个孩子有意无意的撮合下,文佳佳和郝志如同很多经典电影中上演的那样,在一个他们共同向往的地方偶遇了。

  影片以这样稍显牵强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大团圆结局的梦,不仅男女主人公重逢了,他们还都有了各自的事业。一切都那么圆满,圆满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影片结局的真实与否在其次,关键是我们通过这样的结局,读出了影片创作者的良苦用心。让迷失的人找到了自我,让回归了人性的人们美梦成真,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影片选择了适当的档期,上映时也没有其他引发观影狂潮的重磅炸弹,良好的话题性和恰当的演员组合,都使这部其实略显严肃的商业爱情片没有被湮没在大片扎堆的海洋里。影片的导演具有相当长时间的编剧履历,使得该片的剧作质量在国产电影中居于上乘,避免了很多电影中出现的拙劣叙事和随意拼凑的结构方式。电影导演都很忌讳观众说他的影片像电视剧,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缺点,因为中国的电影观众大多也确实更适应和喜爱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恰恰在于它将浪漫爱情电影类型与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叙事模式进行混搭,适时地抖包袱,巧妙设置矛盾冲突,看似平淡的生活故事中却有着层出不穷的事件,这些都保证了影片能触动中国电影观众的心灵。影片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以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展开故事,打造出一个温馨的银幕梦幻。这个梦虽然不很完美,不算惬意,但你却不能无视和忽略它。(李 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