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的“通货膨胀”
超级面额钞票是恶性通货膨胀及其灾难性后果的见证,这是屡见不鲜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官员有的时候也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而其带来的恶果一点都不比货币的通货膨胀逊色。
让我们把镜头转回120年前的1889年2月20日(光绪十五年),这一天刚刚成军的北洋海军上下一片喜气,原来是朝廷正式批准了从副将到守备之间的82名北洋海军军官的任命。邓世昌也在这欢庆的人群之中。他的正式官职是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借补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按清朝武官官制,提督是从一品的最高军衔(正一品武官为领侍卫内大臣,并非真正的军官),总兵其次,为正二品,副将为从二品,此下分别为参将、游击、都司、城门领、守备、千总、把总等等。如果用今天的军衔制套一下的话,可以简单地把提督视为上将,总兵视为中将,副将视为少将。这下问题就来了。闹了半天,敢情邓大人是以上将的级别来担任少将的岗位呀?这也太低岗高配了吧!难道是邓大人犯了什么错误或是被人打击排挤了么?但邓大人满脸欢笑,看不出有什么不高兴啊。
原来,这时正是清朝末年官员的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当时像邓世昌这样的“上将”竟有8000多人。“中将”、“少将”则已经不计其数了。而全国的实缺提督不过十余人,总兵几十人,副将一百多人。事实上,按乾隆年间大清会典的记载,全国绿营武官从提督到正七品的把总全部加起来,也只有7045个实缺编制。也就是说那些运气不好的1000多个一品“上将”们,可能连个七品的“少尉排长”(把总)也当不上。而邓世昌居然能够补上“少将”的实缺,在8000多“上将”中排名是要在前2%以内的,他能不偷笑吗?
…………
(摘自4月1日《学习时报》张剑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