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读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5日08:10 刘庆华

  曾大兴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3月版)是国内第一部以“文学地理学”命名的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自此才开始。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有着将文学与地理结合的传统,但真正形成较有条理专论的,却是近代的刘师培、王国维和汪辟疆等人。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对德、英、法、美等国蓬勃兴起的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的影响,发轫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被中断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恢复。

  1989年,曾大兴在《社科信息》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学地理学论文《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6年后,曾大兴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一书,详细地考察了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分布重心、分布成因和分布规律,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的学术专著。之后曾大兴转入对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的思考,他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指出:“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至少要完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考察和研究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的地理分布;第二步,是通过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考察和研究文学家所接受的地理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而通过这种影响,考察和研究文学作品(包括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风格、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的地域性。”

  关于文学地理学的属性问题,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把文学地理学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方法,如杨义在《文学地理学会通》中认为:“文学地理学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视野和方法。”“文学地理学的学术方法,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古今文学研究的当家重头戏之一。”第3种是曾大兴的观点:认为文学地理学是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二级学科。

  曾大兴指出,文学地理作为一种方法,如果从周人编辑“十五国风”及吴公子季札观乐算起,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在他看来,这2500年间,中国学者研究文学并非没有使用文学地理的方法,可是文学地理的研究并没有达到成熟之境。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内涵、品质和规范的学科做支撑。曾大兴强调,文学地理的研究,必须上升到一个学科的水准。任何一个没有学科内涵、学科品质、学科规范的方法,永远都是一种不成熟的方法。文学地理作为一个方法,必须有自己的学科做支撑。

  曾大兴认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用3句话来概括:“一、文学要素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二、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三、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创作主体、文学作品主体和文学接受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指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活动中心等;文学接受主体指读者和批评家;文学作品主体则指文学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有机整合——作品形态。”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综合梳理了国内众多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了斯达尔夫人、丹纳等人的观点之后,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所提出的界定。

  在建构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曾大兴仍然遇到许多困惑和质疑。面对这些困惑与质疑,作者没有回避,而是理性地加以分析并尽量解答问题。书中常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如:即便是在文化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文学的地域性也不会因此而消失,不仅不会消失,甚至还会更加凸显”;又如,在考察文学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时,作者认为,除了需要考察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外,“还要反过来考察文学(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或影响。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以偏废”;再如,关于文学家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的问题,作者“承认文学家的动态分布的重要性,但不认为其动态分布的重要性大过静态分布的重要性”;在谈到气候与文学的关系时,作者认为,“宏观上讲,影响文学家迁徙的原因,首先是自然气候,其次才是人文气候”。

  当然《文学地理学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于作者的专业领域,该书所探讨的都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地理问题,对于外国文学中的文学地理问题则鲜有提及。好在作者本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局限,他一再呼吁文学地理学学者要与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同行联手,甚至与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领域的学者联手,共同解决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完成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刘庆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