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如梦”,一个神话破灭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5日08:06 赵志勇

  近日最抢眼的演出无疑是《如梦之梦》。从来少有人得见,却在戏剧圈里流传了10年的口碑;长达8小时的演出时间,为了演出彻底改造一遍的剧场空间;还有类似“全球仅3000VIP入围观赏过的史诗级话剧,你能否像其他全球顶级精英一样成为下一位入选者?”这种让普通观众爱恨交织、欲罢不能的广告词……总之,在喧嚣的戏剧市场里,《如梦之梦》绝对是个吸力超强的旋涡,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不由自主随之而去。

  跟着注意力被吸走的,还有钱袋里的银子。最贵票价2013元,全本看下来4026元。不光贵,卖得还火。笔者直到演出前几天,才费尽周折弄到一套半场380元全本760元的票,这是中档价位里的最低价,舞台表演只能看见半拉。不知道买280、180和60元学生体验票的观众还能看见什么。看完戏已晚上11点多,手机上有条短信。一位没买到票的朋友艳羡地问:“怎么样,很赞很爽是不是?”一时情绪“恶劣”,索性发微博广而告之:“花了8个小时和恁多钱,看了个电视肥皂剧般絮絮叨叨的《如梦之梦》。心疼我的银子和时间”。

  电视肥皂剧般絮絮叨叨,这就是我对《如梦之梦》的评价。先莫提什么史诗性巨作、革命性实验,有哪一出史诗巨作会把长三堂子里那点打情骂俏、迎来送往足足演上105分钟?更可气的是,铁定要泡花魁的富少跑了三趟,剧情一点进展没有。直到45分钟后,导演才让他喝上花魁递来的一杯茶。之后一个小时,俩人缠绵恩爱,生离死别。我斗胆揣测导演大概是民国粉老上海粉张爱玲粉一人都占全了,想把长三堂子里的风情旖旎做足。可是,别只顾着秀旗袍和把玩堂子里美女的腔调,也得考虑下观众对剧情节奏的基本心理需求吧。

  诚然,长三堂子是过于极端了。平心而论,开场故事展开的方式是颇有张力、令人期待的;从台北到巴黎到诺曼底的时空转换,叙事诗意盎然;结尾处,三张病床并置一排,各人在自己的爱恨纠缠与前世今生里面对生死,气氛做得足。人世的沧桑轮回,算是说明白了。然后呢?一出8小时的戏,空间连接着上海——法国——台北,时间跨越差不多一个世纪。而所有的故事不外乎几个旷男怨女的嗔痴怨悔,跟宏大叙事全无关系的闺情幽怨,怎么就能僭称史诗?

  说“如梦”的主题琐碎小气,估计有人会不忿。庄生梦蝶的意趣和生死轮回的玄思,难道不够宏大?中国人的审美是讲含蓄的。一帧山水册页几句绝句律诗,禅意佛理尽在其间。哪怕是参透轮回生死,也不过拈花微笑、悲欣交集而已。馔点器物不厌其烦地罗列夸耀;旗袍美女烟视媚行,脱衣脱到只剩内衣从观众席里袅袅而过,怕更像拜物窥淫,而无关玄思哲理。至于几段剧情,长三堂子让人依稀看见《海上花列传》,前卫艺术家的放荡不羁似乎勾连着《午夜巴黎》。一同看戏的朋友提醒我,用做梦扭曲时间什么的,像极伊藤润二的诡谲动漫。某知名评论家说“如梦”像《云图》。问题是,《云图》那么复杂的故事,两个多小时也讲完了,而《如梦之梦》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出戏看完了,大家都在讨论它像什么,那它的独特之处又是什么?

  比起在舞台上看到的种种,戏里戏外的段子似乎更提神。上演没几天,微博上便出现了“玉米”制作的《如梦之梦李宇春舞台调度图解》。不仅详细标出重头戏份的坐标——哭戏在这儿,呆萌在这儿,炸毛在这儿,相亲在这儿,打电话逃避相亲在这儿……就连路过打酱油都一一定位,以便粉丝作观剧选座指南之用。看到这个,相信所有人的反应跟该剧评人一样:给玉米“跪”了。诚然,李宇春和胡歌两个明星表演水准很专业,不乏精彩之处。粉丝们也很配合,整个8小时里算是很安静。可我能说看“如梦”最大的收获,是见识了粉丝和明星之间还有一种不同于演唱会和选秀现场的互动方式吗?《如梦之梦》,这是我进戏剧学院第一天就开始听人跟我念叨的戏啊。

  看完“如梦”,一个神话破灭了。2013年的《如梦之梦》,权当只是沉舟侧畔,随波流过的一帆吧。病树前头,期待未来看到一部真正当得起“史诗巨作”之誉的华语戏剧作品。(赵志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