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选本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应首推《唐诗三百首》。其选编者为孙洙,刊行于乾隆十八年(1763年),共收唐代77人的作品310首,问世后誉声四起,一版再版,老幼咸知。随着岁月流变,我们对这个选本也有了些遗憾,一是过于熟悉它而导致阅读的倦意,二是近5万首《全唐诗》中,还有许多好诗值得重读和传播,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唐诗选本问世。
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元洛选编了《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由岳麓书社出版,在2013年岁首闪亮登场。我将清代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称之为“孙本”)与元洛兄的选本(称之为“李本”)进行了比较,以识二者之间的异同。
在选目上,李本所选唐人诗作330余篇,与孙本一样仍可视为《唐诗三百首》的格局,但李本所选无一首与孙本相同,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李本的入选诗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从中可看出他不同流俗的器识和眼光。孙本中李贺、罗隐等名家作品居然遗珠,而李本中却能堂皇入选。对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李商隐等已有定评的诗人,李本一方面避免与孙本选目相同,另一方面更选取特色鲜明、风格独异的作品入书。比如杜甫30多岁时所写的《饮中八仙歌》,元洛所选的理由是“一首短短二十二句的七言古诗,竟然集中了八个人物,而且每人仅仅二或三句,这是杜甫的独创”,“其笔墨之精简,甚至令小说家和画家都自叹不如”。又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茶》一直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篇章,并衍生出成语“卢仝七碗”,凡学人论及茶道皆引之为证,李本中将其收录,最快我心。
李本既选名家之名作,也选非名家之佳作,还选“从未进入过古今任何选本之佳作;适合本书选旨与栏目之其他佳篇”,真是名花野卉,流光溢彩;巨树小草,顾盼生姿。
孙本的选篇意旨是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准绳,而李本则“所选诗作直面社会、人生与普遍的人性”,既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同时又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与切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选本典范。李本没有采用以体裁分类或按诗人生卒年代先后为序的传统编排方式,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四大篇目,每个大篇目各设七个小目。如“社会篇”中,小目为:“为政”、“农事”、“工商”、“外事”、“贫富”、“贪腐”、“讽喻”。“自然篇”中,小目除“时空”、“山水”、“田园”、 “天时” 、“植物”、“动物”之外,还有“环保”。以小目“贪腐”为例,收有李峤、罗隐、王昌龄、韦庄、张谓、杜荀鹤、白居易、陈璠、万彤云的诗作11首。李峤的《钱》写道:“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虽能荣人也辱人。”对于那些不以正途敛财的人,无异于当头棒喝。陈璠是唐末徐州走卒,凭借结交权贵成为宿州刺史,是个民怨鼎沸的大贪官,终被判处死刑,他临刑时所作的平生仅有的一首《临刑诗》,曾收入《全唐诗》中:“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读之令人警醒。
李本在每首诗后,设6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作者简介、疑难字句解释、题旨阐发及与之相关的古今中外诗篇、诗句,各有侧重熔于一炉,个性与文采互衬,是具有散文风味的学术小品的体式,非大手笔不可为。
读过孙本《唐诗三百首》的诸君,不妨再读读李本。正如贾岛在《戏赠友人》中所云:“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一是感知唐人的诗有别才,二是体会选诗者的独到眼光与良苦用心,幸甚矣哉。(聂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