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基:美华文学的一座丰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2日08:09 陈瑞琳

  2012年12月21日,81岁的黄运基先生在旧金山辞世。他的离去,也意味着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终结。

  时光倒流到10年前,2002年11月,在休斯顿的黎明,我踏上飞往旧金山的飞机,赶赴生命中盼望已久的“金山之约”。“开花结果在海外!”这不是一句诗,也不是一篇散文,而是一个历史性会议的标题。加州伯克莱大学亚美研究中心举办了这样一个国际华人文学的研讨会,除了美洲,更有欧洲、澳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来到“金山”共襄盛举。主持开幕式的是美国华裔族群研究专家王灵智,主席台上就座的还有一位气色红润的长者,他就是“金山派”草根文学的领袖、时任美国华文文艺家协会会长的黄运基先生。

  在难忘的“金山”之夜,作为大会的协办者,黄先生请我们这些文坛晚辈把酒问盏,畅谈美华文学的昨天与今天。百年耕耘,百年沧桑,美华文学终于不再“花果飘零”,而是迎来“开花结果”。运基先生经过半个世纪的践血前行,从华文传媒的开创到移民文学的奠基,再到“美华文学”的搭桥铺路。

  回首美华文学的波涛长河,从19世纪中开始发轫,最早出现诗歌和民谣。旧金山可谓是美华文学最早的发源地,也一直是美华文学发展壮大的扛鼎重镇。在“金山作家群”中,最重要的一脉即是由黄运基先生所开创拓展的“草根文学”流派,黄运基的创作不仅成为美华“草根文学”的卓越代表,与此同时,更肩负着美华移民文学继往开来的重任。

  黄运基16岁从广东来到美国,1972年创办《时代报》,1995年创办《美华文化人报》,1998年改为《美华文学》杂志。早年他为了寻“自由”之梦,刚刚踏上美国就失去了“自由”。之后他又历经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排华反共浪潮,受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当年的他曾顶着巨大压力,为中美两国建交而奔走,亲自报道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之旅,三次访问邓小平,在里根总统访华时,他作为美国记者团的成员一起随行采访。 1974年他应中国外交部邀请,率领一个美国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25周年庆典。 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国华文报纸中首先独家报道美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鉴于黄运基先生在新闻、出版、翻译、创作,以及长期致力于美中友好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威利布朗代表旧金山市县议会宣布:1998年2月1日为旧金山“黄运基和美华文化人报日”。与早期华人所受到的歧视、虐待和欺辱相比较,这在美国华人移民史上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从报人到作家,历经50年文学理想的追求,黄运基创作“异乡三部曲”,从《奔流》(沈阳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阳出版社2003 年),到《巨浪》(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年),不仅再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风云,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一部20世纪海外华人奋斗的史诗长卷。

  1849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1852年消息传到中国,有两万多华人签订了定期卖身契约,被当作“猪仔”运往旧金山的苦力市场。1862年美国开始修建横贯美洲的“太平洋铁路”,又雇用了上万华工,数千华人葬身于加州到内华达州的崇山峻岭。200多年来,从早期猪仔式的劳工移民,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知识型新移民,华人在美国的待遇与地位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华人移民的沧桑史,正是黄运基在他的创作中所努力承担的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使命。黄运基小说的巨大价值,首先在于他对海外移民生活宏大而逼真的描绘,这不仅为海外华人移民美国的坎坷之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足印,而且为“草根文学”从批判现实主义跨向“新移民文学”的中西文化融合架起了划时代的桥梁。21世纪华裔新移民在美国所享受的民主自由权益,正是历代华侨不断斗争的结果。

  捧读黄运基的作品,我不禁想起“五四”时代郁达夫的小说和闻一多的诗歌。他们虽然属于完全不同的时代,但都有一条共同的精神脉络,那就是盼望着自己祖国的强大。黄运基在小说中,借主人公余荣祖之口说道:“你是不能明白华侨是海外孤儿的那种切身体会的。在祖国当孤儿,只不过无父无母,或者同父母各自分隔东西罢了。但是,海外华侨,无父无母的含义是既无家,亦无国。国势弱就受人欺负嘛。既是海外孤儿,无依无靠,不用说,就更受凌辱了。”这种悲凉的心态,凝聚了几代华侨的切身感受。也正是这种“孤儿心态”,激发起海外华侨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长篇小说《奔流》中,黄运基以其浓郁的文学情感,通过中国本土历史、美国历史、华裔移民历史的三重线索,艺术地再现了几代华人的生命历程和美华社会的历史形态。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喊出了海外华人的时代最强音:“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平”。

  以“金山派”作家群发轫并形成浪潮的美华“草根文学” ,如果与上世纪60年代在北美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相比,前者的特质主要是表现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华人在美国几代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后者所描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失根的乡愁”,在精神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与此同时,作为承前启后的“草根文学”,也与上世纪80年代后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离散”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纵观北美华人的历史,正是由早期的“草根”族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科技“新移民”,由黄运基时代的“海外孤儿”到台湾留学生文学的“失根”之痛,再到今天“一代飞鸿”的广袤移植,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文学变迁的内在轨迹。

  在美华文学的发展长河中,今天的“新移民作家群”则是在中国崛起的全球背景下移民美国,他们继承着“草根文学”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花果飘零”的时代走进了昂然自信的“落地生根”。他们的创作主题除了表达“生命移植”过程中的苦乐悲欢之外,更多是体现寻求文化融合的努力。他们甚至在文化的皈依上表现出强烈的怀疑和反思,他们渴望在“超越乡愁”的高度上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目标。

  在美华作家群中,旅居旧金山的作家刘荒田将“草根文学”的历史内涵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诉求完美结合,成为新时代“金山”作家的典范。如果说黄运基的小说偏重于对老一代华侨精神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那么刘荒田则以他的随笔散文表达了海外华人在“落地生根”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文化挣扎,成为海外华人努力走出“草根”世界并渴望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写照。

  纵看百年耕耘的美华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它的可贵,首在于解放了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而能够冷静地回首历史,反省内心。美华作家的努力,不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还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在漫漫长途之中,黄运基以他顽强的身躯,在寒夜中为后来者举起一把火炬,立下一座指路的丰碑。(陈瑞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