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于田是一个犹如油画般灿烂的地方。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是于田人,他这样歌咏他的家乡:“不是那种喧哗与骚动的城市,她宁静,静悄悄地照亮万物生灵,像远古的油画,灿烂辉煌,是我记忆里永恒的画卷。但她遥远,是堵挡南疆沙漠世界的第一个绿色摇篮。但她又近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心灵深处,光耀我精神长路的日子和年轮。心中有故乡的爱,脚下有大地的情。”
第一次在于田看到这样一种服饰时,让我无法不大吃一惊。这种古老得说不清楚来自于何年何月的服饰同样有着油画般的神秘色彩,令人着迷而讶异。她们衣服前面两侧的尖条纹,远远看上去像老鹰,有书上说他们崇拜鹰,所以在胸前绣了鹰饰图案,据说,这种衣服叫“派里间”。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她们头上的微型小花帽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小帽名字叫“太里派克”,样子颇像个地球。走遍新疆各地,这样的装束还是第一次见到,难怪县里当初一定要申报这种服饰技艺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可是,我们是否可以说得清楚这种服饰连同帽子的制作技艺从何而来呢?这里和天山南北的绿洲维吾尔人在服饰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带着满肚子的疑问,我们随着翻译阿不都热西提来到了尼沙汗的家里。
尼沙汗正好在自己的工作间。桌子上有4个还没完工的“克其克太里派克”(小花帽)和放在炕上的还没裁剪的“派里间”(外套上衣)的料子。阿不都热西提对我们笑着说,她邻居家热吾汗大姐的女儿快生第二个孩子了,也满了30岁,按照于田县维吾尔族的习俗,生了两三个孩子而且满30岁的女人才是成熟的、幸福的女人,她们有了稳定的家庭,也有了相夫教子、持家理财的本领。这时候,要为她举行成年妇女的“居宛托依”的仪式,相识相好的长辈、同辈女性都要出席,要带来各种礼物以示祝贺。最主要的仪式是,母亲要把这一身特殊的服饰亲手给女儿穿戴上,这标志着从这一天起,她就完全进入了成熟妇女的行列。从这一天起,她就可以“当家”了。
此时,我们好奇地看着尼沙汗制作的“克其克太里派克”。只见帽面都是黑羔皮的,像倒扣的4只茶碗摆在那里。帽口直径约10多厘米,帽顶直径约四五厘米,帽子的高度约10厘米。这4顶小帽再有两道工序就完工了。“咱们来晚了,准备工作已经做完了,现在还有两道程序。第一道,她要剪4条黑色羊皮条,镶在每顶帽子的帽檐上;第二道,她要剪一块蓝色的、一块绿色的、一块白色的、一块黄色的圆绸布料,分别镶缝在每顶帽子的帽顶上。”阿不都热西提拿起一个半成品让我们看。感觉我们显然还不清楚这样做的目的,他又耐心地讲解:“年轻些的少妇戴的是黄色帽顶的‘克其克太里派克’,而年长者戴的则是蓝、绿顶子的,显得庄重、典雅。维吾尔族妇女戴这种帽子很讲究,都用别针别到头顶的右边。办丧事时戴的小帽帽顶为白色,办喜事戴的帽顶为红色。”
但是她们的外衣都是一模一样的“派里间”。“派里间”是由蓝色绸布面料制成,款式为交领、对襟、长袖,下摆长过膝盖。胸前是衣服的装饰部位,精心地缝缀着7条对称的尖头的浅蓝色绸条,呈扇形排列在胸前两侧。袖口、襟边和底边也有同样颜色的面料装饰。“派里间”配以青色的长裤和深色的小花帽,古朴、端庄、神秘,别有一番风韵。而她们穿外衣时里面通常还陪衬有白色上衣,内衣也很别致,是合领半开套头式的,领口右侧依次排列有9条呈扇面形,用锁绣绣的宽条形图案,圆领口也绣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领口花一般为深紫红色。内衣与外衣相映衬,形成了“外七里九”的说法。
看到我们惊讶的注视着箭服上“外七里九”的设计符号时,阿不都热西提笑了:“很多人都奇怪这个符号。我们维吾尔族的专家学者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结论。关于这套服饰的来历和内涵,我们当地民间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来自古代狩猎人的猎装,两侧的7条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逐渐演变为装饰图案。所以‘派里间’又叫做‘箭服’。”说到这里,他忽然停顿下来,若有所思地问我们:“你们汉族人好像特别喜欢6、8、9这样的数字吧?”“是啊!我的手机号就选的尾数为6的。”我对他会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我们当地维吾尔族认为 ‘7’和‘9’这样的单数包含着吉祥、幸福的意思,所以这个箭服里就用这个数字作了表达,也是一种祈福啊!”这个说法的确有道理。
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这种箭服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诸绿洲的策勒县、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也都存在着这种服饰。南部新疆流传一些奇特的习俗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种“箭服”的确罕见,只有女性才能穿戴,图案又是如此的冷峻而清冽。我自己有个奇怪的感觉:蓝色是这套服饰的主基调,要知道,蓝色正是苍茫宇宙中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的颜色,而于田这里的女性头上戴的恰恰是一个微型的地球形状的帽子,这二者之间难道没有某种可以意会的联系吗?南部新疆大地曾经经历过萨满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洗礼,但这种服饰实在难以归类在其中的任何一种教派里,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具有想象力的谜团。
中法联合考古队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喀拉墩”遗址墙壁上发现了头戴小帽、身穿”派里间”的妇女塑像,可见它是很古老的一种服饰。专家们认为,这身装饰是由太阳崇拜而来的,小帽象征太阳,“派里间”的7对尖头纹带象征着七层天,是维吾尔人在佛教信仰时期形成、延续下来的。关于小帽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古代有位王后,非常富有,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与众不同,她用金子做成了小花帽戴在头上。因为是金子的,当然就很小。后来,普通百姓就效仿她,戴起了小花帽。
“穿上这套衣服就获得了一种资格:每逢婚丧嫁娶、节庆聚会的场合,她可以而且应当穿戴这身特殊的礼服——头戴‘克其克太里派克’小帽,上身穿上‘派里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在穿着打扮上有了改变,尤其是在县城工作的妇女同志,她们在集会、赶巴扎时就不穿礼服了,只有在乡村的维吾尔族妇女还固守着古老的传统。”阿不都热西提笑着跟我们说。
今天,我们来得也正巧,热吾汗大姐的大女儿正好举办“居宛托依”仪式,让我们赶个正着。此时,她的家里热闹非凡,男人们正忙着把念过了经的羊宰杀,女人们聚到房子里帮忙收拾着屋里屋外。望眼欲穿中,仪式终于开始了。热吾汗大姐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整套服饰叠得整整齐齐,在众人的微笑中,百感交集地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在这位母亲的心里,送给女儿这套服装,是希望自己的女儿独立、幸福,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路过于田县的老城区时,看到有几家店面里有卖这种服装的。“我们当地人卖这种服饰的价格通常在20元到200元之间。现在年轻人已经很少穿戴了。她们喜欢的是牛仔裤、T恤衫了,也不太愿意学习这套缝纫技术。可是,自从2006年于田县维吾尔妇女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后,来到于田县旅游、考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服饰又日渐红火起来了。于是,有些商家完全为了旅游的需要,做了很多花缎面的小花帽,戴到头上是很漂亮,可那已经不是传统的了。”
我们完全理解他的失落。因为我们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太多太多。但好在古老的技艺还在,热爱古老技艺的人们还在。在这个油画般的地方,这些还坚持传承的人们不正是油画上最鲜明而又温暖的色彩吗?只要这色彩还在,这里就依然动人心扉。(黄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