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里的北京人》
王春元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在作者王春元看来,北京城就像蛋壳,是一个精致、优雅而易碎的存在,离开了这个壳,生存于其中的人将无所依附,有的人可以轻易地击碎它,有的人则把它看得高于生命。因此,作者说:没有一个人伟大得过一座城。本书通过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王世襄等人,追寻了历史的现场和细节,触摸北京城的内在精神气质,试图重构城与人的精神气脉关联。
沦陷期北平故宫何以保全?
我想,很多人都会好奇1937年沦陷后的北平故宫是何以在覆巢下得以保全“完卵”的?这的确是一段尘封的往事。
北平沦陷后,国民政府已是自顾不暇,对于故宫博物院更是无暇他顾,除极其重要的文物南迁外,故宫的日常维持、留守人员的生计都来不及安排。只是受前院长马衡的委托,则原总务延长张庭济全力支撑危难的困局。
沦陷期间,按日本占领军的要求,北平各机关单位都要由日本人当顶头上司的顾问,进驻该单位。但故宫博物院以故宫不是机关单位为借口,顶住压力,从始至终没有让一个日本人插手院务,这不能不说是沦陷时期的一个奇迹。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日本人武力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和重要城市后,气焰嚣张,意在灭我中华,珍宝器物顺理成章被看成囊中之物,被定义为“外府”收藏,从而引起国人的广泛抵制与反抗;其二,与当时一大批正义清廉的社会名流、著名学者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比如朱启钤、叶公绰、陈垣等。他们大都是北洋政府的高官、著名学者、史学教授,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各自的手段,有的是门生,有的是师生关系等与日本人虚与委蛇,竭力交涉,始终不让他们插手;其三,就是单士元等一批留守人员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誓死与故宫共存亡,大义凌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