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歌研究的新收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5日08:15 何江瑞

  “第三代”诗歌运动(1984—1989)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次影响广泛的先锋艺术革命,它前承朦胧诗,后启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新时期中国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刘波的专著《“第三代”诗歌研究》在借鉴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创新之处,从而推进了“第三代”诗歌的研究进程。

  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述“第三代”诗歌。第一章从对朦胧诗的继承与超越、对西方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借鉴和对自身时代语境的审视三个方面来梳理“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资源;第二章从对“第三代”诗人的生活现场的还原、平民意识的崛起、反叛与解构策略的生成三个方面作文化形态的考察;第三章从“文化潮”、“生活流”和“女性主义诗歌”三种诗歌群落进行整体扫描和评价;第四章对“第三代”诗歌的几种传播形态(朗诵、书信、民刊以及正规出版等)作传播学的考察;最后一章论述“第三代”诗歌的影响及其进入90年代后的转型。我认为全书的亮点或者说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本专著展现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对“第三代”诗歌及其运动的研究,大多是从诗人个案和流派上来展开的,刘波的这本专著是在立足于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知识来探讨诗人的写作目的和心理动因,挖掘“第三代”诗歌所昭示出的先锋与反叛精神。对文化和思想的呈现是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整体风尚,因此以文化批评的形式介入“第三代”诗歌运动的研究,在文化的视角中考察“第三代”诗人的生活与创作,将“第三代”诗歌运动由以前文学批评层面拓展到文化批评,有助于打破狭小的学术格局和建立新的诗歌理论批评视野。在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引入传播学理论来研究“第三代”诗歌,较好地阐释了朗诵、书信、民刊和正规出版这几种诗歌传播形式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化和合流,从而深度剖析了“第三代”诗歌的兴起途径和演进历程。

  其次,引人思考的是,刘波不仅从诗学和非诗学两个层面来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运动,还把关注的视线往后推移,对运动结束后诗人们的生活和持续性创作进行追踪考察,从而展示出“第三代”诗人在诗歌文本和诗歌精神两方面对“中间代”和“70后”、“80后”诗人的深刻影响和示范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诗歌力量也在崛起,正如“第三代”诗歌继承和反叛朦胧诗一样,“第三代”诗歌同样也被“中间代”和“70后”、“80后”所超越。作者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先锋诗歌的发展脉络,从而揭示出“第三代”诗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再次,作者始终能保持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研究对象。出于喜欢而研究,却未因为喜欢而沦为盲目崇拜,这种理智的研究态度最为难能可贵。他在肯定“第三代”诗人在诗歌文本和诗歌精神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对其“事件大于文本、理论宣言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局限性进行了合理的批评和反思。在全书的很多章节作者都不时提到过“第三代”诗歌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尤其在第五章的第三节作者通过举例和引证,详细论述了其“姿态大于作品”的事实,并且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这一局限导致了它在喧嚣几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总之,这本书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第三代”诗歌的研究进程,深化了“第三代”诗歌研究的层次。(何江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