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里,有一种鸟一直被人们所崇奉,称它是太阳鸟、神鸟、灵鸟、瑞鸟、百鸟之王。将它的形象描画为“鸿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俨然最美的组合。它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竹实不食,不与燕雀同群,秉承高洁的性情。它“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具有超凡的大志。它“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五德其文”,实为真善美的化身。更有意味的是,在它满500岁之后,便集香木自焚,涅槃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亡。这只鸟,便是翱翔于神州大地的凤凰。千百年来,这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形象,却实实在在地飞舞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崇拜的图腾和精神的象征,成为大写意的文化符号。如今,这只精灵要从历史文化最动人的章节里飞出,在光影里定格——这就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凤舞神州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拍摄的文化纪录片《凤舞神州》。
《凤舞神州》在文化观念上,具有一种大气度。它站在现实文化制高点上,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民俗学、比较学等学科的综合观照,对凤文化进行了热情而理性的解读。从而传达出这样的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文化的生成,既是其内聚力的结果,也是其他文化的合力所致。长江流域的凤文化和黄河流域的龙文化,正是在融合和创造中,共同成就了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文化纪录片,无论是文化视野上的睿智高远,还是文化情感上的理性平和,都体现出一种润泽心灵的高格调,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对中华文化的传奇进行追怀和想象。
凤在实际生活中是虚无的,它只不过是一个文化意象。如何实现对凤文化的表达,这部片子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创作方法,这便是借楚说凤。楚天大地是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以楚国800年的栉风沐雨和尔后数千年的激扬流变,为凤铸造出了独具特质的精神本体,楚文化和凤文化从来都是融会贯通的。因此,从某种形而上的意义说,借楚说凤即为凤文化的叙说打开了便捷的通道,也为今日楚地烙上了完美的注脚。
这部片子共有10集的篇幅,包容性很强。楚人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风俗礼仪,革命斗争等等,都尽在其中。该片展现了荆楚文化博大绚烂的整体形象,反映了楚文化文明的价值和成果,以多学科的知识、多角度的思索及宏大的文化气势,在大开大合纵横捭阖中,发思古之幽情,唱时代之大风,将楚文化宣扬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凤的那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品格、厚德嘉瑞的和美境界、一飞冲天的生命意志、包容兼蓄的普世情怀、神采飞扬的开放浪漫、涅槃再生的不朽追求,正是楚人生命历练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楚人与凤相互依存,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语境。
这部片子的每一集之间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各具特色。有的从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象入手,对楚文化追根溯源,具备一种真诚的历史文化意识。有的则选取生活中的地域风情或各种人物的生存状态,细致入微地揭示文化的无处不在。有的则面对无声的文物,与远逝的岁月对话。在叙事中尽可能扩大作品对于信息和言论的包容量,使其增加历史的厚重感,生活的浓郁感。对所议论的生活对象和人物对象,片子都经过了精心的选取,具有很强的话语表现力。
《凤舞神州》通篇具有很浓的诗情和哲理,同时又有一种很睿智的个人化表达。哲理从来不是枯燥的大道理和单纯的说教,它应与诗情紧密结合。比如开篇第一集《凤之缘》,在讲述楚人历史之初和凤凰的图腾崇拜时,让一个叫梦的女孩穿行其间,用她的目光去看待楚人先祖,数百年间从中原大地南下迁徙,与长江中游原住民融合的过程,给人一种即有理性思考,又很超然的浪漫主义情调,传达出饱满的信息量。再比如,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时,让一个鲜红的圆圆的果子在画面中不停地向前滚动,在这种简约而内涵丰富中,让我们认识到了圆在生命、自然和天地变化中伟大的作用力,实现了对中国哲学和谐圆满的深刻表达。还有对苞茅这种植物的描述,也足见创作者的匠心。苞茅是生长在荆山之旁、汉水之滨的一种很不起眼的茅草,然而在古代,它却是缩酒敬神的通灵信物。这部片子以很诗化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清洌的酒液缓缓流过一束苞茅,很纯净地滴入容器之中的祭祀过程。伴随着这种场景,我们听到了如下的解说:“今天,苞茅依然在汉水流域生长着,草木无言,随风摇曳,亦如三千年前的那个黎明……”这些自然清新的解说处处可见,表达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和人文情怀。(牛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