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江山的写作——柴福善的游记散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11日08:12 曾镇南

  柴福善的游记散文作品是他长期从事文博工作、敬业勤事的副产物。他从考察、游览平谷及京郊周围的文物、名胜开始,逐渐遍游祖国大地上许多山川形胜、古城民居、园林寺观、关楼桥塔,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文物知识,得之于案头足下,发而为长短文章。

  柴福善的游记散文是为普及、传播文物知识,导引民众领略、欣赏中华文化精华,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而写的。它们是灵动形象的文物志,也是情文并茂的导览词,更是倾注热情、寄托远志、善写物态的叙事诗。柴福善游记散文的这种实用目的,使它具备了游记文学最基本的要素——再现所写的山水胜迹、人文地理、风土民俗时应该具有的详赡性和忠实性。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则是那些写得舒卷自如、充实饱满的较长的游记,如《秋风萧瑟居庸关》《永远的鹳雀楼》《长与蒲津作胜游》《蒙山大佛断想》《酒泉胜迹壮河山》《革命圣地延安行》等。这些文章或笔随游踪,溯古证今,指点江山,娓娓而谈,使读者如临现场,如坐春风;或登高临深,鸟瞰周览,笔势纵横,文气飞动,吐纳裕如,使观者透过广角镜头,瞬间牢笼万物,顷刻尽窥全豹。作者那种不避大景观、不辞烦琐事的工细作风和勤笔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游记散文中,历来有追求空灵飘渺,轻轻一点,生发无穷的一类写法,也产生过不少美文名篇,但我以为,正宗的、或比较纯粹的游记散文,当以善于制形写物、精描细绘为胜。前人评徐弘祖的游记时说:“吾于霞客之游,不服其阔远,而服其精详;于霞客之书,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实。”这是深谙制形写物、捕其精妙之难者的透辟之论。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准确估量柴福善在游记散文写作方面长期投注的心血和锻炼而成的功力。

  柴福善早期的游记散文,如《登了半个盘山》《钓鱼台》《塔林看塔》《雾灵看山》《易州掠影》《苍岩山记》《古北口寻古》《逛西陵》《谒贾岛墓》等,可视为他乡土散文创作的一个延伸。这些作品是以平谷山川文物为中心而蔓延、扩展开去的京津风景带的投影,是作家栖居于乡土,风尘仆仆于原野,不倦地访古采风的行踪留痕。这些地方的风景文物虽是胜迹,却并不很知名,少数曾经有文人着笔,多数还处于原生状态,有待于作家的探访发现,笔墨增辉。这类文章的写作,重在游者的观察、体验、感悟,最能见出作家的创作原创力。

  我认为写得最好的《雾灵看山》一文,采用了看似板滞的分类模写法:看树、看云、看水、看山,从4个侧面,丰赡而活泼地写出了一个个灵妙的山景特写镜头,变化层出不穷,语言颇具模状物态,捕风系影之妙。且看“雾灵山的云,山里土生土长,仿佛一群活泼泼的孩子,随便出没”这一段,把云与雾的相互变幻、雾与雪的相互交错,以及雪映双虹、云淹群峦描绘得出神入化。可说是把作为“云的家园”的雾灵山那种刚柔相济、变幻无界、动静互彰的奇观纤毫毕现地和盘托出了。又如,描写作者沿平谷段长城登攀考察了一个多月的《长城行》,采用游记中最常见的移步换形法,把罕为人知、无人着笔的这段古长城景观,一步步推向历史的纵深予以审视。这一幅幅在行者步履下推移而出的画面颇具飞动之势,但并不飘浮凌乱,而是由统一凝重的线条、苍润的色泽绘成的一个长条横幅、首尾俱全的古长城画卷。

  随着作者的游踪渐次向全国各处名胜景区辐射开去,柴福善的游记散文写作也呈现题材更加广阔、文旨更具文化自觉的阶段。山西、陕西、四川一带,作者的游踪比较密集、游兴比较浓郁,为文也更朴茂雅健、酣畅自如。作者笔下,出现了秋雨中的晋祠、黄河壶口的瀑布、恒山悬空寺、祁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的剪影、扶风的法门寺、西安的碑林、骊山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进入柴福善视野的这些西部景观以及他在中原、山东、东北和江南一带留下履痕和文字的诸多景点,几乎都是遐迩闻名的名胜,每一处都不知已有多少人吟咏过,有多少墨客著文过。初览文题,我不免为作者发愁,不知作者将何以为继,怎生落笔,但逐篇读来,就慢慢被作者吸引,有些为作者高兴起来。在这些自觉、不避繁剧的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作者既做足了案头功课,又在亲自践履中看得细、观得清、想得深,用心提炼自己的感受,以不寻常的定力和组织力,写出了有自己特点的寻常而实用的文字,让我在掩卷之余有“值得一读”的欣悦和感慨。

  柴福善的游记散文并不完全是独出机抒、超迈前人的佳作,但它们显示了一种绝不凌空蹈虚、逞才使气的翔实文风。这种文风是言之有物、征而有信,深得物情、善感物态的。于游记散文体裁,这是最为相宜的。例如,《长与蒲津作胜游》在作者的游记散文中,是一篇少有的带文物考察性质的长文。文章写了蒲津古桥的历史变迁,蒲州古城的地理沿革。从出土的镇水铁牛,联想到古代壮丽的冶铁景象,又从古城残存的遗迹引出历史上壮烈的征战。在考察寻访中记游,在记游中发怀古之幽思,抒苍生之遗情。文章中流注的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使人读来兴味盎然,神思遐举。文中所写的地方,我不曾去过。但终篇之后,蒲津一带的文物风景便历历在目,仿佛已经很熟稔了似的——这就是详写详记而又有思想统摄提升的游记散文的艺术功力。这类篇幅较长的游记散文以内容的厚重扎实、气势的雄浑阔大、叙事的详明恰切为特色,构成了柴福善游记散文这株花树的枝干。

  同时,柴福善也有很多写得灵动疏荡、实而有窍的短章,如《壶口观瀑》《悬空寺》《京东有座独乐寺》《一支塔影认黄龙》等。这些文章新颖生发,好像缀在花树枝条上一片片形态、叶脉、颜色深浅各不相同的绿叶和掩映在叶丛中五颜六色的杂花,织成了柴福善游记散文花树饱满的树冠和摇动的花影。

  关于游记散文的写作,孙犁曾指出,游记一体,应该有以下几种内涵:“一、有怀古的幽思;二、有临民的热情;三、有高尚的寄托;四、有优美的文字。”我以为,柴福善是朝着孙犁所指出的4个方面努力的。当然,孙犁在这里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是很高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也只能从实际出发,对热情而勤奋的作家,多予鼓励和赞美,使他更有持续地奋然前行的力量。孙犁还曾经慨叹:“中国人,好游不好记”。

  就游记的创作而言,在推重文化旅游、举国席卷旅游热的今天,这种情况也还是存在。这时看到柴福善如此专注于游记这一体裁的写作,写得那么勤、那么多,那么充实明彻、饶有兴味,我感到特别高兴。记下了以上研读时的感想,既勉于福善,也是对潜在的更多有志于此道者的希望和呼唤。(曾镇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