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塑造了这样一位上校:他面对压迫,发动了32次起义,躲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最终因绝望而放下武器。迟暮的上校眼见美国入侵者的罪行,路见不平,大声疾呼;换来的却是他17个儿子全部被暗杀。最后,孤独至死。
在现实中,有一位名叫查韦斯的中校,他发动过政变,也曾被政变赶下台;他赢得了4次选举、2次全民公决,却最终输掉了与癌症的战斗。他是委内瑞拉中下阶层和农民眼中的救星,上层、城市人和美国政府眼中的仇敌。
查韦斯的个人命运,恰似拉丁美洲命运的影子。
影响至今的“门罗主义”
拉美有一句谚语:“我们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
美国自从1823年推出“门罗主义”以来,就一直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在《百年孤独》中,“香蕉公司”是美国势力的文学象征。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无处不在。拉美各国经常在独裁与无政府、极左与极右之间大幅度摇摆,每一次摇摆都难免伴随血腥暴力,而背后很多都有美国的影子。
…………
(摘自3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陈晓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