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雷锋的微笑》:全新角度诠释鲜活的雷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06日08:03 齐圣洁 韩 旭

  1963年,毛泽东同志为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将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携唐国强、李幼斌、万思维、巫刚、宋春丽等众多知名演员,倾情拍摄以雷锋故事为题材的电影——《雷锋的微笑》,献礼“学雷锋纪念日”50周年,表达对英雄战士雷锋同志的崇敬与怀念,讴歌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并为弘扬雷锋精神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全新视角呈现鲜活的雷锋

  雷锋,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战士,一个曾经被人们神话,被定义为一个概念化、脸谱化的样板。目前关于雷锋题材的图书有近百本,影视作品20余部,而八一电影制片厂与雷锋更是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

  早在196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国内第一部以雷锋故事为题材的电影《雷锋》,这也是最早的雷锋影视作品;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再次拍摄了电影《雷锋之歌》;如今,距离第一部影片《雷锋》的拍摄已经过去了近5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携《雷锋的微笑》与观众们见面。

  三个电影,三种角度,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三部雷锋题材电影,《雷锋的微笑》试图打破以往英模人物格式化、标签化的窠臼,颠覆拍摄思路,用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解读雷锋和雷锋精神。

  雷锋是早有定论的英模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定格,拍雷锋既不能炒冷饭,又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任意杜撰,况且雷锋所有的故事都是寻常小事,没有惊天伟业和传奇色彩,缺少戏剧冲突,看点较少,影视作品难以表现。而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人们提供各类精神产品,用传统的手段拍摄传统人物,不知能否打动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主流观众。无米之炊难为,拍摄雷锋故事的确太难了,对于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影片选择以罗瑞卿、赖传珠向毛泽东同志汇报雷锋的情况为开始,结束于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青年》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引出以后几代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的段落。中间围绕雷锋的若干张“微笑”照片的出处和拍摄过程,巧妙地述说作为一个普通士兵,雷锋的成长和耀眼的思想光辉,同时照应到人民领袖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思考和价值取向,这些点、面的挖掘和契合,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可信度及深度。

  为了更好地塑造雷锋形象、传承雷锋精神,导演张玉中在创作中,力求脱下雷锋“英雄”的光鲜外衣,将雷锋以一个特殊时代里不断进步和成长的普通青年形象呈现:选取了很多雷锋的第一次,不掩盖这个青年所犯的错误,不避讳这个青年懵懂的恋情,不回避对这个青年摆拍的争论。

  那么,在市场经济大潮跌宕起伏,尤其是人们思想观念杂陈、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面对这样的异议,张玉中说,“几十年来,雷锋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过多次改变,从最初的神话化到后来的人性复归,从完美的人格榜样到超越自我的时代英雄,雷锋终于不再是不可逾越的概念化、脸谱化的样板,而越来越接近普通人。所以这部影片不再拘泥于雷锋的好人好事,而是关乎一个普通士兵的灵魂和一个伟大领袖灵魂的照应和褒奖。也许现在的观众不愿意沉重,很多人对于雷锋精神一笑置之,但我们还是要拷问自己,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倡导吗?倘若这部电影能给大众带来这些思考,那就是50年来拍摄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探秘雷锋摆拍背后的真实人生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学雷锋,不是学习他某一种精神,而是学习他的全部。”雷锋在他短暂而辉煌的22年生命历程里存在不少有待揭秘的内涵。

  雷锋一生留下了300多张珍贵的照片,而大多数照片上的雷锋脸上都带着浅浅的笑容。只有内心有阳光的人,才能笑得如此纯真。影片选取了他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第一次立功、入党的照片,送给女朋友的照片,甚至直面他摆拍的照片。有吸引力的情节和细节,是构筑一部优秀影片的砖石。以这些照片作为故事线索,将《雷锋的微笑》打造成一部具有巨大信息量和完美质感的影片。

  很多人认为雷锋的照片是摆拍的,《雷锋的微笑》直面了这个敏感问题。在该片创作者看来,摆拍还是抓拍本身并不重要,而由“做假”照片垮掉一个英雄,才是人们心中不得不去在意的事情。如何才能不让英雄垮掉?关键是真实,经得起大众的质疑,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诚然,看一件事,要将它放在其特殊的背景下来分析。雷锋所处的时代,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普遍单纯,物欲远没有今天这么强烈,而精神需要恰恰是那个时代的强烈追求。的确,雷锋做了大量普通人做不到的真实事迹。因为,雷锋内心为人民做好事的动力是很强的,他想当楷模,想到北京见毛主席。当一个人的内心极想完成一件事时,他做事就不会计较很多,只会由内心泛起喜悦。相信这种感觉不止雷锋有,身处当代社会的我们也或多或少有过这种体会。因此,雷锋不是神话,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雷锋的微笑》不仅直面了雷锋摆拍的敏感问题,而且影片以一个叫做“张季”的宣传干事为雷锋拍摄照片为线索,不断闪回,巧妙地讲述了雷锋多张照片的由来,其中不乏一些摆拍的还原。影片主创人员表示,雷锋是一个爱笑的阳光小伙子,他对于摆拍所持的态度,恰恰彰显了雷锋的性格特征和品质,这样比躲躲闪闪显得更加真实鲜活。

  据影片主创人员介绍,片中雷锋的很多照片的确是事后补拍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忽略了对纪实的要求。有时候,事件瞬间发生,很难现场记录,为了弘扬美德事迹,只能事后补拍。当时多次为雷锋拍照的摄影记者张峻也曾经回忆:雷锋的很多照片都是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下事后补照的,或是经过拍摄者的“导演”后抓拍出来的。张峻自己的创作灵感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为雷锋摆拍的。摆拍在当时甚至是一种任务,而读者也乐意去接受这些。应该说,有史以来,雷锋是中国被摆拍最多的人物之一。

  雷锋是个爱笑爱美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雷锋就有一件皮夹克、笔挺的裤子和皮鞋,还有手表。影片真实地还原了雷锋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内心的思索和思想的成长,所展示雷锋内心世界的东西比以往要多。《雷锋的微笑》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雷锋与毛泽东同志的隔时空对话,这也是以往影片中所没有的。

  总之,影片揭下了一直贴在雷锋身上符号化的标签,使其回归人性,将雷锋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士兵去看待,见证了一个特殊年代普通青年的成长以及他耀眼的思想光辉。在这个炒作造假不时爆出、大众围观娱乐的年代,又能够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逃避、不躲藏,微笑坦然直面社会大众的质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雷锋的微笑》在对现代社会某些现象的鞭挞上,具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

  再现雷锋“友情式”爱情

  张玉中认为,雷锋首先是个人,他虽然有被树立的成分,但他是个真实的、有感情的、有思想的独立存在的人,他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这部影片就是要真真实实地来表现雷锋这个“人”,而不是去标榜雷锋这个“楷模”、这个“英雄”。影片没有回避雷锋青春期面对个人情感的问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雷锋形象。虽然加入了一些艺术成分,但基本尊重事实,有据可考。

  据主创人员介绍,影片中雷锋的恋情是有依据可考的,虽然有一些艺术加工,但并非凭空杜撰,对原型的尊重度很高。雷锋的“女朋友”原名王佩玲,笔名黄丽,在影片中两个姓氏刚好被倒过来使用,黄佩玲,笔名王丽。影片虽然包含雷锋恋情的片段,但也只是为丰满雷锋的人物形象,并未做大篇幅着墨渲染,有所留白,供观众自行想象。“那个时期,雷锋懵懂的感情不能算是恋情,只能说是‘友情式的爱情’,是很纯真和美好的。”张玉中导演如是说。

  革命时期的爱情有时候源于一封信,有时候源于一本书,而雷锋的恋情也是因为一本书而结缘。

  那是1958年2月,王佩玲从望城县坪塘供销社下放到团山湖农场劳动,刚好看到雷锋(当时名叫雷正兴)正捧着一本书边走边看。平时也喜欢读书的王佩玲禁不住好奇地喊了雷锋一声,回应她的是一脸爽朗的笑容。于是,二人就算相识了,王佩玲经常找雷锋借书看,由此他们便成为了好朋友,并以“小雷”和“王姐”互称。

  让人想不到的是,雷锋的日记也是由这段感情引出。笔记本是雷锋首先送给王佩玲的,在笔记本中夹着一张他的全身照片,这个笔记本以及照片至今仍珍藏在望城雷锋博物馆里。后来雷锋和王佩玲通信被发现,恋情曝光,事后王佩玲便开玩笑说要雷锋帮忙取个假名字,雷锋便给她起了个笔名叫黄丽,“王”“黄”同音,“丽”为美丽的意思。而后来最为知名的《雷锋日记》,就是用这个名为“黄丽”的女子,赠送给雷锋的烫金塑套笔记本来书写的。该笔记本目前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笔记本的前面是黄丽写给雷锋的赠言,就是这篇简短的赠言,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成为雷锋生命历程中无法破解的谜。

  从影片的构成上来讲,雷锋的成长和牺牲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也是站在对国家未来的大思考上做出的。影片整体结构上呈现两条线性情节:以张季为主体的回忆和以编辑部主任为主体的请毛泽东同志题词的线索。整体叙事是在雷锋牺牲之后,对其追忆、追寻的过程。结尾部分是各时期领导人题词,色彩十分浓重,但在这个基调上不乏温馨浪漫——战友之间、官兵之间的爱,青涩隐忍的恋情等等,都是凝重之上绚丽多彩的绽放。影片将这些情节适度把控,将这种凝重和绚丽变成一种有质感的节奏,强化了影片的情节性,也提升了影片的品质。

  “雷锋就是一个阳光帅哥”

  唐国强在《雷锋的微笑》中饰演毛泽东,虽然他在影视剧中已经多次饰演过毛泽东,但在这部影片中是首次尝试老年毛泽东。因此,他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控上下了很大功夫,在台词和走位上也是极其认真。由于那个时期中苏交恶,中国内忧外困,国际局势紧张,毛泽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很少露出笑容。唐国强对这个角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设计,他研究很多资料后认定,毛泽东的动作与语言不同步,他的动作很多时候会滞后于他的语言,比如挥手,一定是说完话挥的。片中有毛泽东提笔挥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特写镜头,漂亮的行草确是唐国强亲笔书写。

  而在雷锋这一角色的选定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片中饰演雷锋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男演员万思维,他因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开年军旅大戏《第五空间》中的出色表演,成功塑造老大班长——沃威一角儿而广为人知,成为新一代军旅偶像。当时,张玉中觉得他个子太高,脸型也是瘦脸,跟雷锋形象差距太大,起初试戏时是想让他演给雷锋拍照的角色。万思维不甘心,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争取演雷锋,所以试戏时,他要求给他穿上厚厚的冬装棉袄,并且一天吃4顿饭,为这个戏增肥了8斤,尽量让自己的脸看起来圆一点。他说服导演的理由是,他和雷锋一样是小内双眼睛,最重要的是他和雷锋是老乡——湖南岳阳人。就在导演犹豫时,二人在厂区大楼前撞到了黄宏厂长。万思维问黄厂长:我个子高能不能演雷锋?黄厂长一句话:谁说雷锋就一定是矮个子,雷锋就是一个阳光帅哥。万思维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地,欢欢喜喜地演上了雷锋。(齐圣洁  韩  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