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武汉三十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22日07:52 袁善腊

  竹影扫阶尘不动

  2010年3月3日我收到郭友中老师的喜讯:最近在美国、德国等地科学家为庆祝郭友中老师75寿辰暨55年科研与教育生涯,分别出版了3本书,包括《数理科学记录》《数学物理科学进展》《今日数理科学》。这是对郭友中老师生日最美好的祝福,更是对郭友中老师坎坷一生、奋斗一生的最好总结。

  我尊郭友中教授为师,可以追溯到1991年我开始主持东湖高新区工作,至此在以后长达近20年的岁月里,郭友中老师一方面作为武汉市政府副市长,作为我的分管领导,对我无私帮助,言传身教;另一方面郭友中老师作为一位科学家、一位学者,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对我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楷模形象。

  我家现在还珍藏着郭友中老师“与有肝胆人共事,向无字句处读书”的手书,那遒劲潇洒的书法既体现了郭友中老师为人风格,也寄托了郭友中老师对学生的期待。郭友中老师一生既有很多光环,更有难堪回首的劫难。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郭友中师从我国知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在中国数学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文化大革命中被莫须有罪名判入冤狱20年,上世纪80年代沐浴中国改革开放清风,郭友中走上武汉这座大城市的领导岗位。尽管有这么多跌宕起伏的经历,郭友中老师都能坦然对待,宠辱不惊,全身心投入他所牵挂的科技事业,他所钟爱的武汉这片热土。从郭友中老师的身上,我也感受到“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

  在武汉领导岗位已经20多年,郭友中老师始终保持“一介书生、一生布衣、一身正气”的本色,做事科学严谨,待人真诚谦和。记得我刚到东湖高新区任职,根据时任市长赵宝江要求,要尽快开展新区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考虑到东湖高新区还处于初创阶段,百废待兴,财力不足的实际,郭友中老师提出了依托现有大企业,加紧园区建设思路,以减轻基础设施配套的压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依托长飞公司很快启动了关东科技园建设,同时依托733厂启动了关南科技园建设,现在回顾当时的决策是完全符合东湖高新区实际的,对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东湖创业中心龚暐主任是一位有开拓精神、但也有争议的人,郭友中老师力排众议,给予坚决支持,20多年过去了,武汉创业中心、武汉孵化器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龚暐同志被国家科技部授予突出贡献奖。在东湖高新区初创阶段,风险投资是一个“短腿”,郭友中老师亲自带队到科技部汇报,争取了“东湖高新”顺利上市,正是“东湖高新”的示范效应,才形成东湖高新区今天风险投资、上市公司蓬勃发展的势头。2000年根据全国政协1331号提案精神,在时任省委书记贾志杰、市委书记罗清泉、省委常委周济的强力推进下,武汉市做出了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决策,当时有很多同志不理解,甚至有很多责难,已经退居二线的郭友中老师非常着急,利用武汉市政协这个平台,奔走呼吁,在2010年6月22日中共武汉市委情况通报会上郭友中老师作了《2000年,武汉·中国光谷年》的发言,在《欧美同学会会刊》上发表了“建设中国光谷是武汉千载难逢的机遇”的文章。经过10年努力,武汉·中国光谷已经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天当我们庆祝武汉·中国光谷所取得的成就时,更加怀念郭友中等一批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所做的默默无闻的奉献。

  郭友中老师曾经和我开了一个玩笑,“选择我当武汉市副市长是一个误会,结果是多了一位市长,少了一位数学家”。事实上不论是在武汉市科委主任的岗位,还是在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郭友中老师都在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加强武汉和美国企业界、文化界的交流,郭友中老师积极推动陈香梅女士多次访汉,并和李建丰女士合作,编译出版《陈香梅的书香世界》5部著作,在繁忙的公务和学术研究背景下,完成这项任务的艰辛可想而知,正如郭友中老师在《陈香梅思考》一文中所说的“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编译工作是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只能像妇女织毛衣那样,饭后两行,睡前两行,有5分钟就干5分钟,有3分钟就干3分钟”。《陈香梅的书香世界》出版,不仅得到陈香梅女士的高度评价,而且在推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2000年,郭友中老师又争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的支持,启动了长江中游华中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项目,这也为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10多年前,孙悦的《祝你平安》一首歌唱响中国大江南北,“祝你平安,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这也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让世界充满爱,让事业充满希望,让生活充满阳光。我也希望用这首歌表达对郭友中老师最美好的祝愿。

  永远的校长、永远的大师

  刘道玉同志在1981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年48岁。他因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而成为社会公众人物。他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倍受社会关注。1988年,他又成为了全国惟一被免职的大学校长,再次成为社会焦点人物。御任后的20多年,他先后出版了《心印——我的教育人生手记》《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中国高校之殇》《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拓荒与呐喊》等多部著作,尽管没有举办什么大型签名售书活动,也没众多媒体的“轰炸式”炒作,还是成为网络和社会热议的话题。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到武汉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他们都深深怀念道玉同志任校长时期的辉煌,包括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常委辜胜阻等领导,学术界、文学界的冯天喻、赵林、彭富春、方方等知名人士都有这样的感叹。我与道玉同志有过多次接触和交谈,尤其是在我分管武汉市科技教育战线工作期间,一直关注他倡导的高校改革,拜读了他部分著作,感慨颇多,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使我更加走近了道玉同志。他的卓识和胆识,还有高风亮节的个性,让我难以忘怀,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启迪。

  道玉同志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拓荒者、实践者和呐喊者。他对人才有着独到见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了创造性人才观,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独立、冒险、创造、质疑和批判五种精神。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这在刚刚“拨乱反正”、“文革”左的思潮影响还很深的环境下,道玉同志的这些观点显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道玉同志强调人才具有“三个意识”和“三个能力”的特点,即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自学、自我设计和自我实践与超越的能力。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名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成才为出发点。他鲜明地提出人才不是用统一的模具和加工程序“塑造”出来的,主张人才成长的理念,强调要顺应受教育者自然发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全面地发展他们的兴趣、个性、知识和智力。道玉同志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总结出识别人才的标准,而且不拘一格选拔、聘用人才,允许人才流动,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敢于保护有争议的人才。他的《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书中的28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人才理念与实践,以及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博大胸怀。书中人物都是武大精英,也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和社会的中流砥柱。我国航天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曾发出掷地有声的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是否应该对现行的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进行反思。

  在道玉同志看来,培育创造性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营造独立、民主、自由、质疑和批判的文化氛围,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教学制度。他认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学术自由。全世界精英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是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他始终如一的思想。在他任校长期间,允许学生不上不喜欢的课、可以自由在校内转系,允许提前毕业,一般不因学生学习不好而勒令退学,鼓励学生进行业余创作或科学研究、发表或出版著作,同时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他提倡对学生多采用教育而不是惩罚。轻松愉快的学习和交流,自由的进行发明创造,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这种民主、自由、宽松、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研究环境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果不营造创造性的教育环境,不实施创造教育,就难以培育创造性的人才。他提出了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SSR模式”,也是他的创造教育三部曲:第一个S代表自学或独立学习,第二个S代表课堂讨论,R代表科学研究。他对当前高校心浮气躁、学术腐败、学生知识面太窄等问题痛心疾首。他的《中国高校之殇》以札记的方式,从大学理念、教育体制、校长遴选、学术舞弊、教育改革等方面对中国教育进行了理性反思和建议。他认为实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突破口就在于真正地实行大学独立自治。独立、多元化和开放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大学制度。

  道玉同志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热爱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他曾鼎力促成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他出任武汉大学校长时期,首创并推行了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第三学期制、贷学金制七大新制度,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推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他曾放弃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武汉市市长等仕途的机会。也许因为改革步伐太超前,1988年他被免除校长职务。但免职并未浇灭他的教育改革热情,他仍然痴心不改,把精力转到了著书、研究创造教育问题上。从创造教育的理论、创造思维方法训练到创造教育的实践,自成创造教育体系。他呼吁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倡导要进行一次教育改革的启蒙教育。

  2010年5月18日,由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吴勇倡导,来自武汉各部门的负责人聚会美丽的东湖之滨,提前为刘道玉老校长举办了一个简单、但气氛热烈的80大寿庆典活动,表达对刘道玉老校长的怀念之情、敬仰之情。我在庆典的致辞中讲了一个观点:“刘道玉校长主政武大的7年,是武汉大学最辉煌时期之一。刘校长提出的创造性人才观,倡导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教学环境,锲而不舍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一身铁骨、浩然正气,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校长、永远的大师。”我相信这也代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共同心声。

  (《我与武汉三十年》,袁善腊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袁善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