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带着辞旧迎新的共同心愿,也带着不同地域的节庆风俗、不同时代的过年风尚,春节裹携、包含、附着着千年不变的内涵、各种新奇的景观传承下来,保持着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节日地位。然而,从农业文明起源、传承下来的春节,在整个中国全面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在今天既保持自己的标识和符号作用,又受到舆论的质疑和争论。烟花爆竹被人诟病,减少燃放甚至拒绝燃放鞭炮,是当代文明的要求和体现。互送“压岁钱”成了当事者的一种负担并发生诉求上的复杂变异。呼朋唤友成为一种“累”、暴食暴饮有损健康……传统的春节庆祝方式正受到全面的“现代性”挑战。
怎样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如何让春节既保持中国传统的习俗,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如何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为这个传统节日注入与之相适应并保持活力的当代内涵?其中的理念和做法更多的是在一年又一年的过年气氛中逐渐形成,而非理论上可以突然逆转。在不由分说中,又一个新的中国年开始了。
蛇年新春伊始,大江南北到处都弥漫着火红热闹的年味儿。和往年一样,大部分中国人不辞劳苦地赶回家中,和亲人团聚,遵从当地的民俗和老辈人的讲究,过一个温馨的中国年。同时,蛇年春节在浓浓年味儿里平添了更多文化气息,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成了许多人过年期间出入的地方,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假期生活。增加春节庆典、礼仪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放松的心态中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诉求,也是近些年来人们过年的重要主题。
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春晚是许多家庭延续了20多年的习惯,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显开放性、包容性与多样性。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开门办春晚”让普通人有机会登上春晚舞台,也让更多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实现。各地方卫视也相继推出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春节联欢晚会,打造各自的品牌,除夕前后,多家卫视的春晚同时上演。即使是电视春晚这样的新鲜节目,今年也有新变,受人关注的电视春晚,即刻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吐槽”春晚不再只是一种批评,它本身已经成为春晚欢乐的一部分,甚至被主办者“笑纳”。
除了看电视,过年看电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年春节期间有多部新电影与观众见面。7天假期全国票房突破7亿。其中,由周星驰执导的电影《西游降魔篇》票房超过5亿,电影《101次求婚》《在一起》等也表现不俗,其他影片如《爱情不NG》《越来越好之村晚》也吸引了部分观众前往观看。春节期间仍在上映的《云图》《007:大破天幕杀机》等则延续了此前的良好表现。
庙会历来是许多地方年俗活动的“重头戏”。春节期间,北京十几家庙会同时开门迎客,各大庙会以北京文化的传承为内核,以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展示为特点,展现了延续几百年的传统庙会文化,抖空竹、捏面人、吹糖人等民间绝活儿令人应接不暇。今年的地坛庙会特别设立了文化艺术展区,展出艺术家们现场创作的书法、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龙潭庙会上,来自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湖九彩祥龙”吸引了众多游客,一条金色大龙与红、黄、白、蓝、粉、紫、绿、黑8条彩色小龙,共同舞出了“神”、“活”、“靓”、“秀”的灵气。来自山西的高跷走兽和江浙的越剧表演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民俗活动曾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逐渐被忽视和淡忘,农历春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温传统文化、梳理文化脉络的良好契机。
今年春节,各种不为人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兰州,一场“非遗”文化大餐拉开大幕,精致的刻葫芦、唱腔浑厚的秦腔、现场制作的兰州拉面构成了一幅“兰州新春图”,“秦腔文化馆”、“民间刻葫芦馆”、“剪纸艺术馆”等各文化场馆人流涌动,庙会上还融入了科技元素,以“声画重现”的3D方式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黑龙江,人们走进省博物馆,做花灯、写对联、求福字、画年画,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以及年俗展览,尽情感受新年的气息。在云南昆明,官渡饵块、“乌铜走银”和滇剧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对民众开放。官渡饵块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昆明市“非遗”名录,过春节吃饵块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乌铜走银”则是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一种铜制工艺品加工工艺,迄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人们慕名前来,就是为了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每天都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客人,独具特色的回族舞蹈表演、“花儿”独唱以及回族乐器“口弦”和“泥哇呜”演奏,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回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在新疆哈密,锣鼓声声不绝于耳,各个社火队都在忙着上演不同的节目,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走街串巷,为当地农牧民送去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在书店和图书馆里度过春节长假也是很多人的选择,读书充电成了人们在蛇年新春送给自己和家人的“礼物”。春节期间,北京图书大厦仍有不少人前来选购图书,这里还设置了“2013年新书展”和“2010至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专题展销区,涵盖了经济、历史、哲学、综合、政治等各类图书。
国家图书馆的“书香过大年”活动让许多读者的春节弥漫着缕缕书香,除了在场馆内举行各类民俗展览、文化讲座、趣味竞赛等活动,国图还联合全国66家省市公共图书馆共同举办“网络书香过大年”系列春节活动,借助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搭建的虚拟网络平台,为各地读者提供丰盛的网络文化大餐。读者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共享100万余册中外文图书、700余种中外文期刊、7万余个教学课件、18万余份外文档案全文、1万余种图片以及3000余种讲座和地方戏曲等视频资源。
上海则首次推出了“沪版贺岁书单”,为广大读者推荐有价值、有品质的好书。这份书单囊括了社科、文学、艺术、科普、少儿、生活等门类的图书,《哈扎尔辞典》《百子团圆图》《收缩的城市》《西方音乐1500年》等40本图书榜上有名。据了解,各地许多书店、图书馆都为春节假日备下了充足的图书,同时举办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
走进剧院欣赏话剧、歌剧、舞台剧也为这个春节增色不少。农历正月初二,“我爱北京——市民新春联欢会”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4天时间里共有8场演出、50多个节目登台亮相,1500多名普通市民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舞蹈《京竹声声》《雪域雄鹰》、管弦乐《迎春欢歌》、大提琴合奏《天鹅》等让观众身临其境,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成了这台新春联欢会的最大特色。此外,话剧《王府井》、京剧《三岔口》《游龙戏凤》《春草闯堂》等在国家大剧院与观众见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也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天之骄子》《西游记》《小王子》等话剧、舞台剧,让观众有机会通过经典剧目体验高雅艺术的魅力。
而在不少地方,“送戏下乡”、“还戏于民”让百姓不出家门就能看大戏、听小曲。在海南,琼剧唱到了偏远乡村,由海南省琼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恩义千秋》吸引了近千名当地村民来看戏听戏。在广东,广东粤剧院为茂名市的观众表演了元代四大传奇之一《荆钗记》,以及《郭子仪祝寿》《黄飞虎反五关》《金殿骄龙》等经典剧目。在江西,农历正月初四,黄梅戏《红丝错》在瑞昌开锣,《哑女告状》《孔雀东南飞》《梁祝》等一批采茶戏传统剧目在当地巡回演出,唱响了文化惠民的大戏。方言情景剧《回家》、山歌《十八大召开传福音》《太阳一出照山崖》等,歌颂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江苏省评弹团、锡剧团、扬剧团、京剧院等艺术院团奔赴各城镇演出,折子戏、锡剧《珍珠塔》《生死牌》、京剧《龙凤呈祥》《凤还巢》等传统剧目深得百姓好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在老百姓的鼓掌叫好中愈发生机勃勃、光彩照人。(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