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铁路成为难民生命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8日16:28 李子明

  铁路提高政府赈灾效率

  中国自古救灾有“移民就粟”之法,将灾民转运到没有受灾的地方。铁路运输具有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小、运力大的优势,铁路的出现使“移民就粟”的救灾方式具有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民国时期,历次灾荒赈济大都使用铁路来转运、疏散难民。

  铁路对于难民最重要的意义是方便了政府组织救灾。1920年华北5省大旱灾,北洋政府对铁路运输赈灾粮食减免运费、允许灾民免费坐火车,共免除车费800多万元。当时纵贯华北的铁路线大量向灾区运输粮食,很多地方灾民得免挨饿之虞。搭乘京汉铁路南下的灾民日以万计,津浦、京奉、京绥、陇海各线无不聚集着络绎不绝的难民;正是这些因素降低了灾荒的死亡人口。著名史学家何柄棣认为,1920年至1921年的旱灾最严重时曾使大约2千万北方农民陷于绝境,多亏华北一些铁路线的建成,政府和中外私人慈善机构才能较有效地赈灾。

  1928年至1930年的豫陕甘大旱灾中,当局也采取了减免运费等手段组织救灾。规定商人运粮往灾区售卖,铁路运费半价。河南还组织了灾民3万余人免费坐火车迁往东北安置,这3万人成了这次大灾相对的幸运者。

  …………

  (摘自1月17日《北京青年报》李子明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