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声音——读倮伍拉且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2月01日08:03 李 锐

  毕摩的声音如水

  如雨水如江河之水

  从天上来

  到天上去

  这是发自万物有灵的圣地大凉山的声音,这是旅游人谓之神仙居住的地方传出的声音,这是彝族祭师毕摩在宗教仪式上发出的一种神秘的声音,这是彝族诗人倮伍拉且新近创作的675行的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中的4行诗。

  这声音是天籁之音,是心灵的发声,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声音,谁只要听见这声音,闭目有思,还原毕摩与神对话、为众生祈福消灾的现场,谁就再也不会忘记,因为这声音会不知不觉地在你的心中神奇地留下一道江河水淌过的痕迹。

  大凉山上的太阳把他的脸额晒得很黑,金沙江上万古的河风把他蓬松的头发吹得很“酷”。在高山深谷,在千山松林杉林,在万亩索玛花海,30多年来,诗人倮伍拉且是一个怀抱月琴的歌者。他边走边唱,且行且吟,唱出一首首自己心中的歌,唱出一首首献给大凉山的深情之歌。

  诗人倮伍拉且是大凉山之子,是鹰的传人。他总是把对父母的爱、对妻子的爱、对所有亲人的爱,移情于大凉山;他总是把对祖国的爱、对世界的爱、对人类的爱,聚焦于大凉山。倮伍拉且的诗不是那种追求技巧、追求纯诗的雕凿之作,不是那种“到此一游”的即兴遣词,也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作品而搜肠刮肚的苦吟。30多年来,倮伍拉且诗歌创作的关键词始终不变,那就是——大凉山。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也不例外,是一曲唱给大凉山的交响诗、变奏曲。这首诗既是呈献给骨葬青山的先辈英灵的,也是唱给在火塘旁拧纺羊毛的妈妈们姐妺们的;既是唱给当年过凉山的红军的,也是唱给改革开放的大地的;既是献给故土故乡的,也是献给祖国、献给世界、献给人类的。

  大山大水滋生大爱大美。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就是这样一首大架构的感悟之作。诗的第一部分“主题:大山大水”,是序诗,是乐章的序曲,是全诗的总纲。接着是六章变奏,“大凉山的太阳月亮”、“杉树和索玛”、“毕摩的声音”、“江河两岸”、“苦荞不仅仅是粮食”、“金沙江日夜不停歌唱”。长诗或埋设伏线,或前后照应,从天地人、从历史现实未来,抒发一种大江大河般的大胸襟、大情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此产生的情怀也总是有一个从浅到深、由初级到更高层次的过程。小情趣、小情调往往是因为浅尝辄止,不注意积累情感、升华情感,不善于将事象升华为意象、意境,不善于将情绪酿造成诗意,往往跟着感觉走,草草地敷衍成章。诗人倮伍拉且在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中展示的胸襟是大气度的,是深邃深沉的。诗中所展示的爱,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的缠绵,而是流动在血液里、发自灵魂深处的对大凉山的大爱。

  “苦荞生长在大山上/大山上的风寒冷/而且像飞箭一样强劲/像钢刀一样坚硬//苦荞在大山上的风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子/招展着柔弱的身躯//苦荞的苦味里/包含了大凉山人/对人生滋味的全部理解/苦荞不苦”。这些诗行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奇思异想,而是经历过风雨泥泞、经历过岁月沉淀而呈现出的既清晰又朦胧、既喜悦又忧郁的大爱,诗中蕴含着诗人对苦荞亦是对大凉山人的博大无边的深情。

  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的抒情方式,一方面放得开,大架构大开大合,让诗情迭宕起伏,如大江大河滔滔涌流;另一方面又有一种理性的精神坚守,诗的字里行间展现的理想、追求与责仼,像大凉山土地上屹立的一座座山峰一样,总是在沉默而神性地凝视着我们。

  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发出的声音,在当下诗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声音,是一种完全属于倮伍拉且个人的声音。例如:“江河两岸传说着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像江河水一样/在江河的两岸流淌”,这是多么天然清亮的语言,没有视觉障碍,没有听觉障碍,但若仔细地品味,却又感觉有许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中的情调、节奏和旋律是一个当代诗人且弹且唱的歌吟,仿佛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坐在窗台上拨响了六弦琴,仿佛一个漂泊者在唱乡村摇滚。

  再如,“金沙江的水流过布拖/就流到了天上/布拖高腔挽着水的歌唱/鹰一样盘旋在高高天上”。第一、二句的递进由地上到了天上,可见其弹性与张力;第三句连续用拟人手法,使语言立刻新颖而生动;第四句鹰的出现,使诗意像鹰一样飞起来了,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金沙江的水,经过布拖、高腔、鹰3个场境的移动转换,使这个意象凝聚着的情感和哲思既鲜明生动又含蓄无穷。

  总之,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朴素,既是口语的又是意象的,句句如行云流水,仿佛是脱口而出。诗语中还活用了彝族的尔比尔吉(格言谚语)、民歌、民间叙事诗、民间故事以及历史典籍。虽然文本是用现代汉语书写,由于是口语的,无碍翻译成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由于是意象的,任何翻译也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其诗意。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具备被更广大读者接受的可能。

  在大凉山新诗潮中,在彝族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倮伍拉且继承了新诗革命的传统,进行自由体新诗创作。30多年来,他进行了许多探索,不断地自律,创造了一种意象与音律同构互动的形式,这首长诗也体现了他对这一探索的延续。

  如果每一个诗人,写到一定时间,写到一定程度,都能自律,都能完成自我的诗艺锤炼,那么中国诗坛就会不断诞生出惊喜之作,我期待着。(李  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