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而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30日07:56 李硕儒

  1月26日,王朝柱文学创作40年暨《王朝柱精选文集》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铁凝、何建明致信祝贺。陈建功、高洪波、左中一、王巨才、李准、仲呈祥、蒋子龙、白庚胜、李敬泽、夏潮、汤恒、郑伯农、柳萌等专家学者对王朝柱40年来取得的创作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其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思想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刊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编  者

  为信仰而歌

  岁月更迭,我和王朝柱经常掐指计算,从相识相知到如今我们已经结识24年了。是《李大钊》一书使我们结下的这可贵之缘。那时,我们正当盛年;那时,国门初开,西风东渐,随着思想解放的大潮,文化思想界流派纷起;文学艺术界无不想求新求变,模仿、舶来、横移,奇招百出;技法上,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内容上,解构传统、解构观念,于是出现了重塑信仰、重塑观念、重塑审美的风潮。就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中国青年出版社当年的责任编辑赵燕玲拿来了王朝柱抄写得工工整整的72万字的《李大钊》手稿,我细细品读,他既未追摹风行一时的新流派新手法,也丝毫不受喧闹一时的新思潮的影响,而是以严格的唯物史观观人论世,坚守史传文学以史写人、以人绘史的手法,怀着无限敬畏之心,从李大钊东渡日本求学起笔,循着他探求救国之路的足迹,绘声绘色地写出了李大钊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并从此初步接受马列主义。归国后,一面在北大任教,一面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并协助北大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借以宣传苏俄革命和马列主义、抨击旧礼教旧道德,从而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催生并领导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继而,自1920年初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组织发动开滦大罢工和二七大罢工,他作为时代先锋和党的领导人的伟大身影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率先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正当他参与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却惨遭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逮捕并英勇就义……读着这一幕幕如身临其境的历史,我们似乎始终伴在李大钊身边,忽而为那暗夜如磐的祖国命运而忧而哭,忽而与留日学生、北大学生一起激扬文字、誓死抗争;忽而同开滦矿工、武汉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忽而与孙中山筹谋联合革命、为祖国开创一个新世界……

  我以为,每一部成功作品、特别是史传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是既凝聚着作者长期的学术积累,又有作者切身的情感体验。在“文革”中,王朝柱被送往农场劳改了6年。他心如止水,带着问询现实、叩问历史的求索之心,除了日常劳动,一心扑向哲学、历史、文学,尤其将近现代史作为他重点研习的课目。心之所至,他竟孜孜30余年弃乐从文,与李大钊虽时代不同、对象不同,求索之心、遭际境遇却颇有相似之处,加之他多年的学养准备,才成就了他在《李大钊》一书中那宏大高远的立意、严谨大气的结构、醺醺欲醉的时代氛围、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更加重要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凡了解王朝柱的朋友都众口一词地认为,他是一位不虚饰、不掩藏、不管风吹浪打都坚定不移地追随这个崇高信仰的后来人。有共同信仰的人才能走到一起,有共同信仰的人才能切实体味并能忠实描摹出那些先贤圣哲的胸襟抱负、理论学说及至情感波澜。这可以《李大钊》一书的思想艺术成就作证,更可以王朝柱至今已出版的42部史传文学、18部电视连续剧、4部电影中塑造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个个伟人的艺术形象的成功作证。

  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为信仰而歌、以学问作基础的作家才能常写不衰。(李硕儒)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