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若作品”共收入郭宏若先生的五本随笔集《岁月心影》《似水流年》《思旅无涯》《俗眼看官》《PS时代》。作者用平实睿智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视角开阔,观察细致,思考独到。《岁月心影》从忆事、记人、说吃、谈情等五个方面描摹日常生活。《似水流年》分感悟篇与论道篇两部分,表现了作者平凡而脱俗的情怀。《思旅无涯》分国内篇、国外篇与寻古篇,游山看水、寻奇览胜,从自然的美景与文化的长河中汲取营养。《俗眼看官》围绕职场、官场、企业文化展开议论,引人入胜。《PS时代》紧扣时代的脉搏,敏锐地捕捉着社会现象、时事新闻进行热评,发人深思。
朋友是一家医院的院长,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书法作品“尽善难求”。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幅字的时候,印象很深。记得当时朋友对我说:“干这种事,很麻烦的!”我知道他说的“事”是他的职业,也指他对医院的管理,还包括医护人员的工作。可以想到,从事医护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要经常面对指责。善意批评能推动工作改进,无理取闹则令人心烦意乱。作为医院院长,冷暖自知,少不了自我开解,否则难以坚持。
医院,救死扶伤的地方。到医院诊治的患者,大多希望被当成上帝。有些人期盼痊愈,有些人渴望长生,有时是医院无法满足的。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医生不是神仙,无法起死回生,药到病除也不是经常的事。不管医护人员如何努力,都无法让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百分之百满意。所谓医患矛盾,有时医院负有责任,有时责任未必在医方。如今,医疗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批评医院的多,理解医院的少,对医护人员缺乏关怀。
本来,“尽善难求”讲的是书法,出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在他看来,书写运笔的方法在于自己掌握,但规模布局是眼前要务。关键一笔,仅差一毫,艺术效果就相去千里。懂得其中诀窍,便可诸法相通。用心不厌其精,动手不忘其熟,规矩便能藏解胸中,纵横自如。偏工一专比较容易,尽善尽美则难以做到。虽然学习同一家书法,却会演变成多种体貌,莫不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
其实,“尽善难求”是至理名言,适用于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事业,也适用于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人们可以追求完美,却永远达不到完美的状态。无论是评价自己做的事情,还是评价别人做的事情,都应该怀着宽容的心态,切不可吹毛求疵。对人的评价,也是这样,求全责备是不可取的。认真,不等于苛刻。既不必苛刻地要求自己,也不必苛刻地要求别人。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怀着善意去理解人和事,无损于公正。
人的烦恼不仅因为失败,有时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所做的事要求过高。本来,“高标准、严要求”没什么不好。正如电影《阿凡达》导演卡梅隆说的那样:“如果你定一个高得离谱的目标,就算失败了,那你的失败也在任何人的成功之上。”问题是,你必须从开始就有失败的准备,失败后要认识到自己所达到的有利位置,并为此感到高兴。正如法拉第说的那样:“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待一定会成功。”
尽善尽美不属于高得离谱儿的目标,而是高得没谱儿的目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可言,就连太阳还有黑子呢!”追求尽善尽美,无异于缘木求鱼。追求完美的人做事,通常都像“事儿妈”,过分关注点滴,分不清主次。纠缠细节会影响进程,贻误战机,甚至迷失方向。如同射箭的人,总想命中完美的靶心,最后发现箭靶是移动的。“做大事,不拘小节”,并非提倡不求甚解、敷衍了事,而是要人把握做事的主线。
作家张小娴说过:“有些失望是无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有些人之所以追求完美,因为他们相信能够达到完美。因此,他们对所做的事总是不满,失望如影随形。他们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对指责和批评过度敏感,甚至寝食难安。殊不知,他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价,再正常不过了。批评,要认真地倾听,但有些意见不必太在意。
卡耐基说: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平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即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尽可能做你应该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批评你的雨水顺脖子后边流下去。”嘴是别人的,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事。怎样理解,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在乎别人说的是是与非非,通常是为追求完美所累。明白“尽善难求”的道理,对指指点点就不会耿耿于怀。
做人和做事,首先要看主流。真诚善良、脚踏实地,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聪明程度是第二位的。做事,方向和方法必须正确,即目标必须有实现的可能,实现目标的路径必须切实可行。做事过程中,方向可以修正,方法可以调整,但务必把握住大局,分清主次,首先要确保关键环节达标。不是所有细节都决定着成败,只有某些细节才决定着成败。在没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有些无关成败的细节,有时可以忽略不计。
许多时候,做人做事并不复杂。因为追求尽善尽美,使我们把人或事复杂化了。既然播下了山楂的种子,就不要期待收获苹果。不认真做好眼下的事情,却为将来可能遇到的麻烦操心,甚至为子孙后代操心,似乎高瞻远瞩,实际是自寻烦恼。同时追逐两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逮不住。做错的事,如果无法补救,就不要后悔。生活中,你不希望发生的事远比你希望发生的事要多得多。有时,你简单,生活就会变得简单。
春节浪费
每到岁末年初,节日接连不断。有的是洋节,有的是土节,都要认真地过。12月底,先平安夜,后圣诞节,然后是元旦,接下来就是小年、大年、元宵节、二月二。一路下来,不仅大把花钱,而且消耗体力精力。亲情、友情、爱情,还有各样的人情,都要照应到。活着的人,如果照顾不到,就可能有人挑理;即使没人挑理,自己也会觉得过意不去;去世的人,就当他们去了天堂,节日要想着,不管真的假的、有用没用,都要有所表示,才显得有人情味儿,也避免他们来干扰活着的人。还有那些管着天堂地狱的神鬼,该敬的也要敬到。特别是天堂里的玉帝或者上帝,还有其他管事儿的神仙,更得哈着点儿,至少求个自己心安。
敬神祈福之类的事情,没什么难的,也不太耽误工夫。尤其是耶稣,原来没管过中国人的事儿,现在咱硬往人家身上贴,也不知道管不管用。平安夜、圣诞节这类节日,本来不是中国人的节日。因为与国际接轨,有些人身上有了洋味儿,经常穿西装,偶尔吃西餐,对洋节总不能无动于衷吧?于是,洋节也成了一些中国人的节日。不同的是,西方人过平安夜和圣诞节,主要是家人团聚,有点儿像中国人过年,人们都在家里乐和,大街上静悄悄的。中国人过平安夜和圣诞节,成群结队地到外边去,挤满了商店和饭店。如果真有圣诞老人来分发圣诞礼物,看到家里没人,也就只好到饭店或商店去找了,不知道那老头作何感想!
元旦,本来也不是中国的节日。自从采用公元纪年,慢慢地被中国接受了。元旦没有太多含义,就是新年开始的那天,因此用不着东奔西走。上班的人休假3天,眨眼就过去了,如同过个周末,几乎和平常一样。现在实行发送短信和邮件,在家里就可以说一些拜年话,想向谁祝福一声,转发个现成的短信就行了,或者随便写上几个字,对方就知道你还惦记着他。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忙最累的节日是春节。首先要回家团聚,有时会费尽周折。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人,千里迢迢地往回赶,把车站和机场挤得一塌糊涂。凡是过年回家的人,都会有亲身体验。想知道什么叫人山人海?春节前后到火车站看看,那沸腾场面,只有中国才有。
现在,春节是法定假日,休息7天。实际上,从小年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一个月之内不得消停。远走他乡的人回家过年,要负担往返路费,还要买礼物分发给亲朋。与家人团聚,每天有两件事是省不了的:一是吃饭,二是烧钱。有些家庭,辛苦了一年,就为了这几天,主要为了这两件事。除了一日三餐,有时晚上还有加餐,餐前还要燃放爆竹,嘴和耳朵都难得清静。城里人也这样,只是吃饭的地点有了些变化,有些大餐要到饭店里去吃,送礼、交际等费用会更大。通常情况下,过一个春节,身上会多长几斤肉,体力精力都会透支。
春节燃放鞭炮,这是中国人几千年传下来的习俗。不仅要听个响,还要看朵烟。虽然曾有禁放试验,还是挡不住传统的力量。通过烧钱获得满足,可能只有我们这个民族才有这样的习惯。平时也有烧钱的机会,比如给过世的人烧纸,或者烧东西,以为那会在阴间转换成财富;比如结婚或其他庆典,鞭炮齐鸣让人觉得喜庆,否则就感到冷冷清清;比如拜神,不管是拜佛还是拜神仙,都要焚香燃纸,以示虔诚,贿赂鬼神。还有蜡烛照明的习俗,即使有了电灯,夜里也要燃烛,这样才有节日气氛,也可能是为了让神仙、佛爷等不感到陌生。
每到年关,还有正月,家家户户都在烧钱,不管是烧纸、燃烛,还是鸣放鞭炮,人们心里有不同的想法,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血汗钱化作一缕青烟。春节期间,不管在家里还是在饭店,饭后剩下了大量食物和酒水,被倒进垃圾桶。如果作价,金额之巨肯定是惊人的。酒饭过量可能导致疾病,通宵达旦的折腾也可能使人致病,再加上烧钱时引起火灾,或者发生炸伤事故。有多少人需要为此支付医药费?总额有多少?每年春节期间,铁路、公路和民航部门要组织“春运”,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进行统计,必是天文数字。
以北京市为例,2009年除夕,在城八区公共区域内,环卫部门和北京环卫集团共出动10628人,出动了823车次,连夜清扫马路,清除烟花爆竹残屑2268吨。对春节期间全国人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进行统计,再折合成人民币,就会知道春节期间究竟烧了多少钱。可惜,没有这方面的精确数字。对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所引发的火灾和致死致伤人数,也只是笼而统之地听说“比例下降”,同样看不到精确数据。如果把春节期间造成的污染代价也计算在内,人们就会发现,春节对生活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大的,降低了民生质量。
当然,我们也可以罗列出春节的很多好处,但总体说来是弊大于利的。没有办法改变人们过年的习惯,但也确实应该为此做出努力。除了引导观念上的变革,还应该采取一些制度性措施。比如,少数民族可以过自己的节日,放假7天,春节时就可以不再放假了;如果有人选择中秋节返乡与家人团圆,也可以放假7天,前提是春节不再回去;或者设立一个10天长假,可以由人们自行选择节日来休假,也可以利用假期去旅游。这样,即使依然不能避免吃饭和烧钱方面的浪费,至少可以减少人们集中休假的程度,从而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
显然,我这样说有点儿异想天开,不会被政策所采纳,也不会有谁愿意接受。我只是想,虽然春节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同时也给很多人造成了压力,甚至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春节时,人们欢聚在一起,对亲情、友情等维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团圆的时机可以重新选择,未必一定延续传统习俗。民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对个人来说,可以试着改变。比如,在某一年试着进行一些改变,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影响与家人的联系。吃饭、烧钱也是一样的,即使不能改变,可以减少一些,这会使我们生活得更好!(郭宏若)
(摘自《岁月心影》《似水流年》,作家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