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8日08:14 朱志荣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进入中国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了。早期国内的不少美学著作带有编译的性质,但客观上使西方的美学知识得到了传播。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人在中西美学的会通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挖掘与探索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教条主义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美学大讨论本身客观上对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的美学热和今天中国能拥有庞大的美学研究队伍,都与当年的美学大讨论及后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泽厚等人开创的实践美学则独树一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光潜以他深厚的学养对实践美学的探索,也深化和丰富了他自己的美学贡献。1979年以来,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和刘叔成等编写的《美学基本原理》等,大都体现了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及其影响。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所体现的实践创造论美学和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等,将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高度。而杨春时等人的超越实践论美学,作为美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推动了美学的深化和发展,对整个美学理论的探索起到了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美学乃至东方美学的译介和研究,接续了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能够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美学。而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的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也取得了丰富而深刻的成果,为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的中国美学需要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应当在借鉴学习国外美学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美学,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推动美学理论的创新,为人类美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西方现在进入结构体系的时代,那是因为西方长期以来有着体系的传统,体系使得他们的美学理论和美学知识尤为系统。而既有的体系束缚了理论创新,就应当打破旧有体系,解放思想,实现新的突破。而中国长期以来的美学思想相对缺乏系统性和体系,需要加以整合和建构,为进一步系统地美学研究奠定基础,以推动美学的理论创新。

  在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方面,叶朗继承并发展了朱光潜的意象论美学观,并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中加以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他的“美在意象”的美学观。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和《意象探源》等书,都将意象论美学思想向前推进了。意象是审美活动的成果,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象创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美即意象。蒋孔阳曾提出“美在创造中”,审美不仅仅是主体对外在物象或事象的体验,更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创造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且体现在整个审美活动中。这种“创造”理应得到我们更为充分的重视。

  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要继续重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挖掘与整理。在这方面,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到《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乃至《中国历代文论选》、历代画论和乐论等方面的选注与整理等等,都为我们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整理在数量上还只是冰山一角,大量丰富的资料依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在质量上则需要我们整理得更为精准和深刻。这尤其对从事相关整理和研究人员的美学专业素质和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审美活动的历史源头,从中国古人的具体审美实践探寻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史,是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广泛存在于各个时期创造的器物、艺术品和生活方式中,尚未得到充分的概括和总结,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审美资源,为美学研究思路的更新以及美学话语的转型提供契机,使其在当下重获新生和焕发魅力。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提倡以地下文物与纸上材料互证和互补,后人如巫鸿、叶舒宪提出多重证据的思想,都是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发展。宗白华、李泽厚、蒋孔阳等将哲学与文学、工艺美术作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都有力地推动审美意识的研究和美学理论的创新。

  关注我们当下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关注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互动,也是中国美学中理论创新的重要契机。审美活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审美活动的规律理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并当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从日常生活出发推动美学理论创新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对审美心理进行实证研究,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自从德国学者费希纳出版《实验美学》提出自下而上的实证美学与自上而下的思辨美学互补以来,屈耳佩的《关于实验美学的现状》、伯克霍夫的《审美测量》和瓦伦丁的《美的实验心理学》等著作,以及近年的一些相关著作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西方至今有一派经验美学研究,作为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人们的审美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许多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远远不是作为科技的实验心理学能给予精准解答的。因此,自下而上的实证美学与自上而下的思辨美学需要配合协调和互补,共同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任重而道远。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继承中国传统丰富的美学思想,汲取中国数千年来审美实践的源头活水,直面当下中国的审美实际,重视学理的探求与实证的统一,是中国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珍视百余年来美学界前辈已经取得的成就,珍惜美学学科在中国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建设一支较为庞大的美学研究队伍,踏踏实实地推动中国美学理论的创新,为世界贡献创新的美学理论,使中国由美学研究的大国而成为美学理论创新的强国,无愧于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深厚积淀,无愧于百年来中国几代美学家的不懈努力,无愧于当下持续发展的时代。(朱志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