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活下去!我们要活下去!我们就会看到一种光明的、可爱的、美丽的生活啦。我们会欢乐,我们会带着微笑回顾我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我有着火热的、激情的信念!”话剧《万尼亚舅舅》中,高洁的索尼亚用动人心弦的语言表达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念。在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上,同样有这么一位女导演,带着对新中国话剧舞台的美好愿望,以自己的学识、才能、热情,投入到火热的剧场艺术实践中,致力于实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在中国舞台的本土化、规范化,她就是孙维世。1954年,孙维世第一次把《万尼亚舅舅》搬上新中国的话剧舞台,剧中洋溢的乐观主义情感和理想主义光芒,成为孙维世那一代戏剧工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影。如今,我们已很难看到当年舞台垦荒者们的艰辛探索和杰出创造,但是由国家话剧院编著的《唯有赤子心——孙维世诞辰九十一周年纪念》却把一切记录了下来,为后世留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档案。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有“南黄北焦”一说,指的是上海人艺的黄佐临和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如果再加上第三人,那必定是孙维世。她是新中国第一位话剧女导演,上世纪40年代留学前苏联,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归国后,曾担任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总导演。其间,她执导的《保尔·柯察金》是新中国第一次规范地、规模地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排演的话剧;与北京人艺合作的《钦差大臣》是新中国上演的第一个外国古典剧目;执导的《小白兔》是新中国早期最优秀的儿童剧;执导的《大雷雨》第一次在中国的舞台上使用斜平台增加空间戏剧感……孙维世不仅创造了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的多个“第一”,而且以其深厚的艺术积淀、宏大的艺术理想、敏锐的艺术眼光、独特的人格魅力推动着中国话剧向“现代化”、“民族化”方向迈进。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对中国话剧作出巨大贡献的导演,至今没有一本研究专著或者纪念文集,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唯有赤子心》选择了孙维世,并将她的戏剧人生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就是选择了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以重返现场、口述历史的方式,多角度展现孙维世的人生轨迹,再现她不平凡的创作历程和人格魅力,成为该书的最大特色。除采用编年史体例介绍了孙维世的生平和作品外,该书以极大的篇幅,通过对16位与孙维世关系密切的人的访谈,编织出孙维世立体、丰富的艺术家形象。这些人中有孙维世的亲属,也有与她合作过的编剧、演员、舞美、大庆职工,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虽然在有限的篇幅内,每个人仅仅讲述了自己与孙维世的故事片段,但是却呈现了一部鲜活而有质感的话剧史,挖掘出那个年代艺术家身上饱含的创作激情、艺术智慧与人性光辉。如舞美设计陈永祥在回忆与孙维世合作《叶尔绍夫兄弟》时,呈现了孙维世“精练、不啰唆、突出主要的事情”的导演风格;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结合《钦差大臣》的排演经历,讲述了孙维世独具个性的导演方法,“不是告诉演员怎么演,而是启发你,跟你一起动情”,“从不限制演员,而是充分发挥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性”;表演艺术家宋戈则对孙维世的性格和笑声记忆深刻,“当时的排练场简直是圣殿,大家进来的时候都是蹑手蹑脚地走,没有一个人在底下咳嗽,在有这么一种气氛之后,就听见孙维世的声音,突然跟打霹雷似的哈哈大笑,她的性格太爽朗了。听到笑声,就知道她坐到哪了”;而在导演杨宗镜眼中,孙维世“真诚、真挚、纯真、认真、较真儿,总之她活得真实”,“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直率之极透明之至,近乎童心般的天真,与其交往无需设防”。读罢这些口述文字,我们感受到孙维世并没有走远。她的热情赤诚,她的可敬可爱,她的艺术激情,仿佛伴随着文字瞬间涌出,让人倍感亲切、熟悉。
《唯有赤子心》融文献性、研究性、学术性于一体,体现了编选者的理论眼光和学术素养。孙维世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在中国的传播者、实践者,她对斯氏体系的本土化实践,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思考,对演员如何进入角色的探索,虽带有时代色彩,但是其对中国当代话剧的影响却极其深远。该书的“孙维世导演艺术研究”章节,就从历史文献中撷取了金山、金淑之、雷平、刘仲元、王培等人关于孙维世导演艺术的研究文章,围绕其导演创作的各个方面,探讨了孙维世在实践运用斯氏体系中的经验与问题,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外,作为一本纪念文集,该书图文并茂,近200幅人物生活照、剧照、节目单、排练资料等图片,以富有冲击力的方式组合成一幕幕历史场景,带领我们不断重温那个年代戏剧人投身话剧事业的赤诚与热忱。
在1975年写下的《怀维世》一诗中,金山用“非属魑魅辈,唯有赤子心”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孙维世的人格精神。如今,这句话也成为引领我们走进孙维世艺术世界的钥匙。在这位“戏剧红色公主”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更感受到了她对话剧艺术的虔诚与崇敬,那份献身于话剧殿堂的浓浓“赤子心”。对于当下的中国话剧来说,孙维世并没有过去,她对中国话剧的思考、对表导演艺术的探索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掘孙维世导演艺术的精神遗产,如何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派、中国风格剧场艺术的现实路径,不仅是该书留给我们的疑问,也是当代话剧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徐 健)
(《唯有赤子心——孙维世诞辰九十一周年纪念》,中国国家话剧院编著,新华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