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眺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8日08:05 早 早

  相机的出现应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吧,它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阐释能力,进而更深层地触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摄影最伟大的功绩就是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纳入脑海中”,想想,都觉得这是无比神奇和美妙的。因此,便常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擅长摄影的人们,凭什么他们比我多了一只眼睛,一只能看遍世界、穿透万象的眼睛?台湾知名摄影家阮义忠在他的《当代摄影大师——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一书中回答道,好摄影家不仅记录事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素养与生活态度透过镜头前的人、事、物展现出来。

  仔细琢磨,深以为然。最杰出的摄影作品一定是靠摄影师的心灵打动观众的,所有的技巧和形式都生长于摄影师对人性的体验与洞察之上。

  这本已在1985年出版过的书,近期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再版。作者阮义忠曾于1990年至2000年创办了盛极一时的《摄影家》杂志。这本书从人性出发,探讨了布列松、比尔·勃兰特、奥古斯特·桑德、保罗·斯特兰德等20位世界顶尖摄影师的艺术风格、美学追求、奇闻轶事,记录了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和事,此外,每篇文章的末尾还收录了大师的代表作以及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摄影作品。作为摄影师的作者本人,不仅对摄影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识,文笔也不差于许多作家,能在短小的篇幅里完成深入浅出、平实生动的叙述。最难得的是,阮义忠是在以浓郁的人文情怀解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之作。因此这既是一本有趣的“扫盲”读物,同时又是溯及摄影艺术本质的讨论。

  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呼喊着的孩子居于照片最显眼的位置,衣着干净整洁,一脸的踌躇满志中透露出几丝兴奋,在他周围是与他一起呼喊、行走的少年;一面旗帜在孩子们头顶飘荡,上面的大部分字迹被遮蔽了,清晰可见的是这样两个字——“不死!”于是,你便知道,这绝不是一场孩童的游戏!他们在似懂非懂间走上了为生存而战的游行队伍,稚嫩的脸庞与这两个沉重的字眼构成了巨大的张力。这张照片的标题是《抗日游行》,1938年由匈牙利摄影家罗伯特·卡帕拍摄于中国汉口。这位战地摄影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事实上,他践行了自己的这一理念,对于他的死,阮义忠这样写到,“几位记者一同走出战壕在外面散步,背着相机的卡帕说他要到附近走一走,看有没有什么可拍的。不久,这些记者朋友听到从卡帕走去的方向传来爆炸声,大家不由自主地这么说着:‘他妈的,又让走运的卡帕抢到好镜头了。’结果是地雷抢走了卡帕的生命!”这番不动声色的细节描述让我心头一热,然后便是顿悟——卡帕何以为卡帕。艺术的本质都是相通的,一个肯以生命献祭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之路的殉道者。缺乏了这种精神信仰,你又如何有资格、有能力在艺术的河流里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呢?(早早)

  (《当代摄影大师——二十位人性见证者》,阮义忠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